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9.下列关于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一定也受到受力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
B.施力物体对受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是主动的,而受力物体对施力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是被动的
C.力的产生离不开施力物体,但有时候可以没有施力物体
D.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总是同时产生、成对出现的

分析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力,它必然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的反作用力.

解答 解:
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故A正确;
B、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因此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它们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无主动和被动之分,故B错误;
C、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故C错误;
D、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一个力有且仅有一个施力物体和一个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可同时受到多个物体施加的力也可同时对多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 此题考查了力的概念,要知道力使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甲对乙施加了作用力,同时乙对甲也必定施加反作用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盛夏季节,沙漠地区的人们有时会将食物放在双层陶罐中,通过降温来延长食物保鲜期,双层陶罐是将一个较小的陶罐放在一个大的陶罐中间,并在两个陶罐之间装入沙子,然后在沙里加水.请分析说明食物降温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如图中,重10N的物体,在弹簧测力计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此时物体受到摩擦力为2.8N;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增大为5N时,物体受到摩擦力为2.8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所示是探究声现象的实验装置,利用该装置可演示(  )
A.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听到的声音音调就越高
B.敲音叉的力越大,乒乓球被弹得越高,听到的声音的响度越大
C.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水平桌面上有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容器,甲容器内盛有适量的A液体,乙容器内盛有适量的B液体.将同一个苹果先后放入甲、乙两个容器中,苹果静止后的浮沉状况及液体的深度如图所示,对图中情景分析正确的是(  )
A.A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等于B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B.苹果排开A液体的重力小于苹果排开B液体的重力
C.甲容器对桌面的压强大于乙容器对桌面的压强
D.苹果在A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大于苹果在B液体中受到的浮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4.将图中所示的元件连接起来(用铅笔画线表示导线),使灯泡L1与L2并联,用电流表A1测L1中的电流,A2测L2中的电流,并画出电路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关于电路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装置
B.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
C.干电池外部的电流方向是“正极→用电器→负极”
D.用电器是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移动通信和光纤通信已广泛使用.移动通信是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光纤通信是用激光来携带信息并通过光导纤维进行传递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小科同学从四明山带回了一块坚硬的矿石.他利用实验室的器材测出了这块矿石的密度,测量过程中,他去g=10N/kg.他可用的器材有:最大称量为200g的天平(附砝码).100ml量筒、烧杯、杠杆及支架,铁架台、量程为5N的弹簧测力计、细线、水.

(1)小科同学首先进行估测,他感觉矿石比一瓶500mL的矿泉水重些,于是他没有直接用天平来测矿石的质量.你认为他的理由是矿石的质量超过了天平的量程.
(2)小科同学用杠杆来进行测量,他先把杠杆安装在支架上,调节后使其处于水平平衡状态,然后挂好矿石,在适当位置用弹簧测力计竖直拉杠杆,使杠杆恢复到如图甲所示的水平状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算出矿石的质量为m=0.55kg.
(3)接着小科用如图乙所示的方法测出了矿石的体积.他的做法是:A.将矿石放入烧杯,往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水,让矿石浸没,在水面到达的位置做上标记;B.取出矿石;C.用量筒往烧杯中加水,直到水面到达标记位置.
(4)在用量筒往烧杯中加水时,他先加了100mL水,接着又取了50mL水,继续往烧杯中加,到达要求后,量筒中剩余的水如图丙所示.则矿石的密度ρ=4.51×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