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均匀分布、正反面相同的长方形木板,以中线MN为界,对比观察左右两部分,发现粗糙程度可能不一样,哪一侧更粗糙?同学们进行了研究。
(1)①小华将滑块放木板上,通过细线和固定的测力计相连,如图甲。水平向右拉动木板,待示数稳定时,记下滑块经过左、右两部分时测力计的示数F左和F右,若F左>F右,则木板的 侧更粗糙,实验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匀速拉动木板。
②小华左右手戴上同样的手套,木板水平对称地放在左右手上,现左手向左、右手向右,使两手距离快速增大,若木板向左运动,则木板 侧更粗糙。
(2)小明用图乙实验装置,进行如下操作:
A.将轻弹簧的一端分别固定在板上MN左右两侧的P、Q点,另一端分别与同一滑块接触。
B.移动滑块使弹簧压缩相同的长度,由静止释放滑块,使滑块越过MN但不滑离木板。
C.分别测出滑块越过MN后滑行的距离x1和x2。
小明想根据x1和x2的大小关系判断木板的粗糙程度,小华提出疑义。
①为能根据x1和x2的大小关系作出正确判断,请指出小明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是 。
②简述改进方法: 。
(3)小红使滑块分别从左右两侧滑上木板,测出滑块运动的速度,作出滑块从两端分别运动至MN过程中的速度v和时间t的关系图线如图丙,则图线 (选填“a”或“b”)所对应的接触面更粗糙,判断的依据是 。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5•南充)氢弹是利用原子核 (选填“裂变”或“聚变”)在瞬间释放出巨大能量的一种武器;自然界中能量的形式有很多,其中“水能”属于 (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小明用一轻质杠杆自制简易密度秤的过程中,在A端的空桶内分别注入密度已知的不同液体,改变物体M悬挂点B的位置,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在M悬挂点处标出相应液体的密度值。下列关于密度秤制作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每次倒入空桶的液体体积相同
B.秤的刻度值向右越来越大
C.悬点O适当右移,秤的量程会增大
D.增大M的质量,秤的量程会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研究凸透镜及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示位置放置时,光屏上恰能呈现烛焰倒立、 的清晰实像,此时光在光屏上发生 反射;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小华测焦距f时,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在透镜下方的白纸上呈现一光斑时,测得光斑到透镜的距离为l,将白纸再远离透镜一段距离,发现白纸上又出现了相同大小的光斑,则l f(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小华取一发光的小电灯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离光心距离为l处,在透镜另一侧将白纸沿主光轴远离透镜过程中,纸上的光斑大小将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4年12月7号“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执行中巴地球资源卫星04星的发射任务,如图所示是火箭发射时的情景,关于卫星加速上升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能变小,势能边大,机械能保持不变
B动能变大,势能变小,机械能保持不变
C动能变大,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动能变大,势能变大,机械能变大,内能转化为机能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是世界上最大的豪华游轮之一“海洋魅力”号,长361米、宽66米,排水量达22.5万吨,满载时船底受到的海水压强约为 帕(),船受到的浮力约为 牛(g=10N/kg)。当客人下船后,船受到的浮力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采用的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以及重0.5N的钩码若干.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杠杆静止在图18甲所示位置,杠杆处于_____(选填“平衡”或“不平衡”)状态,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右调节,直到杠杆在_____位置平衡,他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方便_______________。
(2)小明在实验时使用了弹簧测力计,某次实验时他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如图18乙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会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5N.
(3)如图19所示是小明同学三次实验的情景,杠杆上每一格长5cm,部分实验数据已记录在表中.
(4)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5)通过此探究实验,应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实验结束后:a、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如果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是否依然成立?她采用如图18丙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发现当杠杆平衡时,测出拉力大小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相符,其原因是受到_________的影响.b、小明又得出了第二个结论:动力×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阻力×阻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爱动脑筋的小明和同学们交流后发现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其原因是实验过程中___(填字母)
A.实验次数太少,结论存在偶然性。B.单位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乘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方向 D.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实验次数 | F1/N | L1/cm | F2/N | L2/cm |
1 | 1.5 | 10 | 1 | 15 |
2 | 1 | 20 | 10 | |
3 | 0.5 | 20 | 1 | 10 |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