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8.小冉在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用到如下器材:分度值为0.1N的弹簧测力计,底面积为5cm2、高度为6cm的实心圆柱体铜块,相同的大烧杯若干,水,密度未知的某种液体,细线等.

(1)小冉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7N;用弹簧测力计挂着铜块缓慢地浸入液体中不同深度,步骤如图B、C、D、E、F所示(液体均未溢出),并将其示数记录在表中:
实验步骤BCDEF
弹簧测力计示数/N2.62.52.42.42.3
(2)在实验步骤B中铜块所受浮力F=0.1N.
(3)分析实验步骤A、B、C、D,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分析实验步骤A、E、F,可以说明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4)小冉用表格中的数据算出了某种液体的密度是1.3×103kg/m3(结果保留一位小数),还算出了步骤B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200Pa,并发现步骤B、C、D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选填“增大”或“减小”).
(5)小冉在步骤B的基础上继续探究:保持铜块下表面所处的位置不变,把弹簧测力计的拉环固定在铁架台上,缓慢向烧杯内加水,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选填“增大”或“减小”);当所加水使铜块刚好浸没时(水未溢出),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了420Pa.(已知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减少0.1N,弹簧的长度就缩短0.1cm)

分析 (1)首先看清测力计的分度值,然后再读数;
(2)根据F=G-F可求得浮力;
(3)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示实验,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与实验现象分析答题,然后得出结论;
(4)已知圆柱体铜块的底面积和高,可求得其体积,浸没时,V=V,根据F=G-F可求得浮力,再利用FgV可求得液体的密度;
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步骤B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然后利用p=$\frac{F}{S}$可求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根据B、C、D中数据分析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是如何变化的.
(5)根据F=G-F可判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化,然后利用FgV求得在B步骤时排开水的体积,由h=$\frac{V}{S}$可知此时浸入水的深度,由此当所加水使铜块刚好浸没时(水未溢出),所加水的深度,再利用p=ρgh求得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值.

解答 解:(1)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1N,由指针位置可知,A步骤所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7N;
(2)由表格数据可知,在实验步骤B中拉力为2.6N,则步骤B中铜块所受浮力F=G-F=2.7N-2.6N=0.1N,
由A、B、C、D所示实验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物体受到的浮力越大,由此可知:浸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跟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由A、E、F,实验可知,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相同而液体密度不同,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同,这说明物体排开相同体积的液体时,所受浮力大小根液体密度有关.
(3)V=5cm2×6cm=30cm3=3×10-5m3,浸没时,V=V,
在F图中,F′=G-F′=2.7N-2.3N=0.4N,
由FgV可得:
ρ=$\frac{{F}_{浮}}{g{V}_{排}}$=$\frac{0.4N}{10N/kg×3×1{0}^{-5}{m}^{3}}$≈1.3×103kg/m3
由浮力产生的原因可知,骤B中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F=F=0.1N.
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p=$\frac{F}{S}$=$\frac{0.1N}{5×1{0}^{-4}{m}^{2}}$=200Pa,
由B、C、D中数据可知,F逐渐减小,根据F=G-F可知,浮力增大,即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增大,受力面积不变,由p=$\frac{F}{S}$可知,p逐渐增大,即铜块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随着深度的增加逐渐增大;
(5)缓慢向烧杯内加水,排开水的体积增大,根据F=G-F可知,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小;
由FgV可得:
V=$\frac{{F}_{浮}}{{ρ}_{水}g}$=$\frac{0.1N}{1.0×1{0}^{3}kg/{m}^{3}×10N/kg}$=1×10-5m3
此时铜块浸入水的深度:
h1=$\frac{{V}_{排}}{S}$=$\frac{1×1{0}^{5}{m}^{3}}{5×1{0}^{-4}{m}^{2}}$=0.02m=2cm,
由此当所加水使铜块刚好浸没时(水未溢出),所加水的深度,h=6cm-2cm=4cm=0.04m,
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了p1gh1=1.0×103kg/m3×10N/kg×0.04m=400Pa,
但由于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每减少0.1N,弹簧的长度就缩短0.1cm,因此
当所加水使铜块刚好浸没时(水未溢出),此时拉力减小0.2N,则弹簧的长度缩短0.2cm=0.002m,因此还应该倒入0.002m高度的水,
故p2gh2=1.0×103kg/m3×10N/kg×0.002m=20Pa,
因此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值△p=p1+p2=400Pa+20Pa=420Pa.
故答案为:(1)2.7;(2)0.1;(3)排开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4)1.3×103;200;增大;(5)减小;420.

点评 本题是较典型的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得出结论的题型.在分析问题时,要明确哪些量是相同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或不同的,正是这些变化的或不同的量导致了实验结果的不同.此题的难点在(5),烧杯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增加值△p=p1+p2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在很多农村还没有用上天然气,使用的是瓶装液化气,每瓶中装入液化气的质量为20kg,液化气的热值取4.2×107J/kg,每瓶液化气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8.4×108  J,若放出的热量有50%被利用,可把1.25×103 kg的水从20℃加热到100℃[C=4.2×103J/(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9.用弹簧测力计悬挂一物体,在空气中测力计的示数为6N,当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的示数为3N,取g=10N/kg,求:
(1)物体的质量m;
(2)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F
(3)物体的体积V;
(4)物体的密度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如图,是太阳系模拟图,行星们在各自的固定轨道上围绕恒星太阳运转,这与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十分相似,其中原子核相当于太阳,绕核运动的电子就相当于行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3.新农村建设中,某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提升重2700N的物体,物体上升了2m,用时20s,绳子末端的拉力为750N,不计绳重和摩擦力,求:
(1)工人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3)工人做功的功率是多少?
(4)动滑轮的总重力是多少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3.如图所示,两高度均为h的柱形容器甲、乙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己知甲、乙的底面积分别为2S、S.甲容器中装满有3×10-23的水.
(1)求甲容器中的水的质量;
(2)往乙容器中注入密度为ρ0的液体,则最多能注入的体积为多少.
(3)将体积为1×10-33的物体A浸没于装满水的甲容器中,将体积为2×10-33的物体B浸没于装满密度为ρ0液体的乙容器中.已知乙容器中溢出液体的质量是甲容器中溢出水质量的3倍.求密度ρ0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为了探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小明设计如图1所示的电路进行实验.

(1)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断开状态.
(2)小明先将电流表接在L1所在的之路上,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发光,但灯L1不发光,电流表的示数为零,电路可能存在的故障是ef段发生断路.
(3)排除故障后,他测出了L1、L2支路和干路的电流分别为I1、I2和I,电流表示数如图2中甲、乙、丙所示,
可读出I1=0.48A,I2=0.52A,I=1A.根据测量结果.你认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的关系是: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的和.
(4)为了验证结论的普遍性,小明采用了更换不同灯泡继续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你还可以采用的方法是换电压不同的电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如图所示各种工具中,使用时不能省力但能省距离的是(  )
A.动滑轮B.羊角锤C.镊子D.拉杆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高铁驶近时,人不能离铁轨太近,原因是靠近高铁的地方空气流速大,气体压强小,气体压力差就会将人推向高铁,引起事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