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利用一根吸管制作一个简易密度计
(1)在吸管下端装入适量的钢珠,并用蜡封住吸管的下端使底部平整,然后让它竖直漂浮在水中,如图所示。
(2)这根吸管竖直漂浮在不同液体中时,液体的密度越大,它露出液面部分的长度________(越长/越短/不变),受到的浮力大小________(变大/变小/不变)
(3)①测得吸管底面积为3×10-5m2,浸入水中的深度为8×10-2m,吸管受到的浮力为____N。(g取10N/kg)
②根据图甲在吸管上标出1.0刻度线(单位g/cm3,下同),若将该吸管放入某液体中,吸管浸入液体的深度为10cm。则在该处标记_____刻度线。小明的同学也用吸管制作了密度计,他发现密度计相邻两刻度线之间的距离太小,导致用此密度计测量液体密度时误差较大,为此同学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方案,其中可行的是_______。
A.换大的容器做实验
B.换细的吸管制作密度计
C.换稍长的吸管制作密度计
D.适当减小密度计的配重
(4)通过正确计算,在吸管上标出对应的刻度线,便制成了一个简易的吸管密度计.下列图乙四种刻度的标示合理的是______
【答案】 越短 不变 0.024 0.8 B C
【解析】(2)密度计是漂浮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本身的重力,故浮力保持不变;如果液体的密度越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密度计浸入液体中的体积越小,即越往上浮,则露出液面部分的长度越长;所以密度计的刻度是越往下值越大;
(3)①吸管浸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V排 =Sh=3×10-5 m2 ×8×10-2m=2.4×10-6 m3 ;因此吸管受到的浮力:F浮=ρ水gV排 =1.0×103 kg/m3×10N/kg×2.4×10-6m3 =2.4×10-2 N;
②因为△V=S△h,所以,要使△h变大,应减小S,具体做法是:用更细的吸管;故选B;
(4)因为密度计是漂浮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等于本身的重力,浮力大小不变;则F浮水=F浮液=G,即ρ水 gSH水=ρ液gSh液 =G,则h液=ρ水/ρ液H水,h液 和ρ液 是反比例函数;所以,密度计的刻度分布不均匀,且密度计的刻度由上至下数值逐渐增大;当液体密度的变化大时h液 变化越小,故C正确。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蜿蜒的铁路线上,“铁轨医生”用探伤仪给铁轨做“B超”,这是利用声可以传递_________,探伤仪发出的超声波不能被人耳听见,原因是超声波振动的_________太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林在做测量小灯泡功率的实验时,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闭合开关后,将滑动变阻器滑片P从最右端开始向左滑动到某一位置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与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求:
(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2)当电压表示数为1V时,小灯泡在1min中内消耗的电能;
(3)灯泡正常发光时,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时最大阻值的五分之一。求电源电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树的倒影是光的________现象,水中鱼是光的________现象,所看到的都是________(填“实像”或“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明在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后,为进一步了解“视力矫正”的原理,移动蜡烛,先让烛焰在光屏上成了一个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然后他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置了不同类型的眼镜片,关于本次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
A.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放置眼镜片之前,蜡烛在图示位置,光屏上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C.将远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D.将近视镜片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使光屏靠近透镜,又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分别用天平和量筒测出了两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并描绘出m―V图像如图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ρ甲 < ρ乙
B. ρ甲=ρ乙
C. 若甲物质制成的实心小球在水中漂浮,则乙物质制成的实心小球在水中也一定漂浮
D. 若乙物质制成的实心小球在水中漂浮,则甲物质制成的实心小球在水中也一定漂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关于光学现象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 小孔成像时所成的是倒立的虚像
B. 人配戴的凹透镜可以矫正远视眼
C. 色散现象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D. 漫反射的光线杂乱无章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句诗出自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物理学角度分析,诗中的“露”和“霜”分别由物态变化中的 _____现象和_____现象形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