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在学习了测量物质密度后,爱探究的小明想测出某种未知液体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1)测液体质量:小明使用托盘天平称量质量前,进行了如下调节:
A.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B.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C.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度线处.他的调节顺序有误,请你帮他把正确的调节顺序写出来:
 
(填序号),纠正错误后,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大小和游码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称得烧杯和液体的质量m为
 
g.
(2)测液体体积:将烧杯中的液体全部倒入量筒中,液面达到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该液体的体积V为
 
mL,尽管体积测量方法正确,但大家对他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进行评估时,发现液体的体积测量值比它的实际值要
 
(选填“偏大”或“偏小”).
(3)小明对测量方法进行修正后,测出了几组实验数据,并根据测量结果作出了“m-V”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液体的密度为
 
g/cm3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明用天平、小玻璃杯和水测量食用油的密度(水的密度为ρ),实验步骤如下:
A.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分度盘指针如图所示.接下来应该:先将游码移到标尺
 
刻度线处,并调节
 
,使天平平衡;
B.用天平测出空玻璃杯的质量为m0
C.用记号笔在玻璃杯上做一个标记,向玻璃杯内加水到标记处,用天平测出水和杯的总质量为m1
D.将杯内的水全部倒出,并用干抹布擦干,向玻璃杯内加入
 
,用天平测出
 

(1)在上面横线上将步骤补充完整,用规定符号表示所测物理量.
(2)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用所测物理量的符号表示)为: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学习了密度的有关知识后,小明和小军想知道同学们经常喝的某款盒装牛奶的密度,他们的测量方法和实验数据记录、计算分别如下:
(1)小明直接读取牛奶盒上的净含量200ml,用天平测出一整盒牛奶的总质量为220g.
净含量v/cm3 整盒牛奶总质量m/g 牛奶密度ρ/g?cm-3
200 220 1.1
①净含量指的是
 
的体积.
②小明的错误是
 

(2)小军直接从牛奶盒上读出净含量200ml,先用天平测出一整盒牛奶的总质量220g,喝完后再立即测出空盒的质量20g.
净含量v/cm3 总质量m/g 空盒质量m/g 牛奶质量m/g 牛奶密度ρ/g?cm-3
200 220 20 200 1.0
①小军的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相比将
 
(选填“偏大”、“偏小”或“相等”);其原因是
 

(3)小红提出了新的测量方法:
A.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后,将游码置于标尺上的零刻度处后并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B.将盒中的牛奶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总质量m1
C.将烧杯中适量的牛奶倒入量筒中,读出其体积v;
D.再用天平测出余下的牛奶和烧杯的总质量m2,天平再次平衡时如图所示.
①部分实验数据和项目已填入表格中,请在空格中填上相应的数据或项目.
牛奶和烧杯总质量m1/g 余下牛奶和烧杯总质量m2/g 牛奶体积
v/cm3
牛奶密度ρ/g?cm-3
173 20
②同时他又了解到少数不法商人在生产牛奶制品时常向其中加水而获得更大利润,通过上网查知厂家宣传的该盒盒装牛奶的密度为1.20g/cm3,则他选择的牛奶样品是
 
(选填“已经”或不“没有”)兑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小明利用弹簧测力计和水测量某种液体密度的实验如图所示,已知水的密度为ρ,回答下列问题.
(1)测量物体A的重力时,应该保持物体A
 
(选填“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由图可知F1>F2,则待测液体的密度比水的密度
 
(选填“大”或“小”).
(3)计算这种液体密度的表达式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赵明等几个同学在学习了“测量物质的密度”和“密度与社会生活”后,在实验室做了两个小实验,请您帮助他完成.
(1)下表是同学们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设计的两种实验方案,请完成表格中的实验步骤并回答问题.
方案一方案二
实验步骤①天平称出盛有盐水的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简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下的盐水的总质量m2
④盐水密度ρ1=
 
①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m1
②在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称出它们的总质量m2
③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④盐水密度ρ2=
 
采用方案一测出的盐水密度的值较准确,这是因为方案二中,盐水体积的测量值偏
 
,使得测得的盐水密度的值偏
 
(选填“大”或“小”).
(2)为鉴别金属手镯的真伪,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它的质量和体积时所得数据如图甲和图乙所示,可知手镯的质量是
 
g,密度是
 
kg/m3,由此可判断这枚手镯
 
纯金的.(选填“是”或“不是”,ρ=19.3×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妈妈在做菜时问小刚,你知道花生油与水的密度哪个大?
(1)小刚想,花生油是油类,它的密度应该比水小,于是他滴了一滴油在水中,发现油浮在水上,由此可以证明他的猜想是
 
的.(选填“正确”或“不正确”)
(2)到学校后,他做了如下实验:先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150g,然后将一部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再测出剩余花生油和烧杯的质量为107.5g,读出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如图甲,最后算出花生油的密度,请你将测得的结果填入下表.
烧杯和花生油的总质量(g)烧杯和剩余花生油的质量(g)花生油的质              量(g)量筒中花生油的体积(cm3花生油的密度g/cm3
150107.6   
(3)由于油的粘性很大,小刚在将花生油倒入量筒中读体积时,量筒壁上还附有花生油,这样小刚测得油的密度比实际值要
 
(选填“大”或“小”).
(4)图乙是他在实验结束后整理器材的情景,其中操作不规范的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冉瑗同学在“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中:

(1)在调节天平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她应将天平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端调节.
(2)冉瑗同学接下来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o=20g
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1=29g
C.将待测盐水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右盘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天平平衡.
D.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量筒中液面位置如图丙所示,冉瑗同学的操作中有一个步骤是没有必要的,请你帮她找出来,并帮她把必要的步骤正确排序.不必要的步骤是
 
;正确操作步骤顺序为
 
(填字母代号).
(3)冉瑗测得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是
 
,量筒中盐水的体积是
 
,请你帮助冉瑗同学利用实验中的数据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盐水=
 
kg/m3
(4)在进行交流时,王艳同学按下列实验操作测出盐水密度:
A.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B.向烧杯内倒入适量盐水,再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2
C.把烧杯内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内,读出量筒内盐水的体积V1,测得的盐水密度.按
 
同学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能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案,所测得的密度值
 
(选填“偏大”、“偏小”),这是因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在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图的实验探究,并设计了如下表格.
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g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g倒出盐水的质量m/g倒出盐水的体积V/cm3盐水的密度
ρ/g?cm -3
20.2
(1)把天平放在
 
桌面上,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图甲所示,小丽同学想直接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此时,同组同学马上阻止说:小丽的做法不对,不对之处是:
 
.更正错误后,这时小丽应将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选填“左”或“右”),使天平平衡.
(2)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后,置于天平的左托盘上,天平重新平衡时如图乙所示;将烧杯中部分盐水倒入量筒后如图丙所示.根据图中情景帮小丽将下表填写完整.
(3)另一位同学的实验方法是:先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1;接着向空烧杯中倒入适量盐水后,测出总质量为m2;再把烧杯中的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测出盐水的体积为V;然后计算出盐水的密度ρ′=
m2-m1
v
.与小丽测出的盐水密度ρ相比较,则ρ′
 
ρ(选填“<”、“>”或“=”).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1年9月14日,公安部侦破济南格林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特大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小明担心妈妈从市场买回的色拉油是地沟油,为消除妈妈的担扰,小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得知优质色拉油的密度在0.91g/cm3-0.93g/cm3之间,地沟油的密度在0.94g/cm3-0.95g/cm3之间,于是小明决定完成用测密度的方法鉴别色拉油品质的实验.
(1)将托盘天平放于水平的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0”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则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色拉油,用天平称出烧杯和色拉油的总质量为70g,然后把烧杯中一部分色拉油倒入量筒,如图a所示,量筒内色拉油的体积是
 
cm3;再称烧杯和剩下色拉油的总质量,加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时,应向右移动
 
.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b所示,则倒入量筒的色拉油的质量为
 
g.
(3)该色拉油的密度为
 
g/cm3,色拉油的品质是
 
(选填“合格”或“不合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