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5.如图为我市某中学物理兴趣小组设计的电子身高测量仪电路图.其中定值电阻R1=6Ω,电源电压恒为4.5V,R2的规格为“15Ω 0.5A”,电压表量程为3V,电流表量程为0.6A,闭合开关S:
(1)当被测身高变矮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大(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当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9Ω时,电压表的示数是2.7V.
(3)为了保证电路中各元件安全工作,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3~12Ω.

分析 (1)电路由R1与R2串联而成,当人身高不同时,R2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发生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流表示数变化;
(2)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流,根据U=IR求出电压表示数;
(3)由滑动变阻器的规格和电流表的量程可得出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根据这个最大电流可求出电路中的最小电阻,然后可得出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小阻值;再根据电压表量程,由串联分压,可以求出变阻器接入电路的最大阻值.

解答 解:(1)由电路图可知,R1与R2串联,当被测身高较矮时,滑片向下移动,R2阻值变小,根据I=$\frac{U}{{R}_{1}+{R}_{2}}$可知,电路中电流变大,即电流表示数变大;
(2)当R2=9Ω时,电路中的电流I=$\frac{U}{{R}_{1}+{R}_{2}}$=$\frac{4.5V}{6Ω+9Ω}$=0.3A,
则电压表示数为:U2=IR2=0.3A×9Ω=2.7V;
(3)因为滑动变阻器R2的规格是“15Ω  0.5A”,电流表量程为“0~0.6A”,所以电路中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A.
当I最大=0.5A时,由I=$\frac{U}{R}$可知电路中的总电阻为:
R=$\frac{U}{{I}_{最大}}$=$\frac{4.5V}{0.5A}$=9Ω;
所以根据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可知: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最小电阻R2最小=R-R1=9Ω-6Ω=3Ω.
根据串联分压,R2电阻越大,其两端电压越大,但电压表量程为0~3V,所以当电压表示数为3V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的电阻最大.
根据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可知:
此时U1最小=U-U2最大=4.5V-3V=1.5V;
此时电路中的电流I最小=$\frac{{U}_{1最小}}{{R}_{1}}$=$\frac{1.5V}{6Ω}$=0.25A
由I=$\frac{U}{R}$可知滑动变阻器阻值为:R2最大=$\frac{{U}_{2最大}}{{I}_{最小}}$=$\frac{3V}{0.25A}$=12Ω,
所以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是3~12Ω.
故答案是:(1)变大;(2)2.7;(3)3~12Ω.

点评 该题考查了欧姆定律的应用,在解答第三问题时,关键是利用题中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以及滑动变阻器的规格,找出这些限制与滑动变阻器阻值之间的关系.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在“测定额定电压为2.5V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中,阳阳同学已连接好如图1所示的部分电路.

(1)在阳阳所连接的电路中,有两根导线还没连好,请你帮他完成电路的连接(其他的导线不要变动).
(2)开关试触时,若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较大(约3V),其故障原因可能是灯泡处断路.
(3)实验中阳阳测出了三组数据,记录在表中.若第一次实验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所示,请将此示数读出并填入表中
次数123
U/V22.53
I/A 0.40.42
亮度暗→亮
(4)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0.9W.
(5)在“伏安法测灯泡电阻”实验中,阳阳同学发现当小灯泡两端电压减小时,它的亮度随之减弱,测量的小灯泡电阻也相应减小,造成这一变化的合理解释是D.
A.导体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有关
B.根据欧姆定律,电流一定时,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
C.电压减小时,通过小灯泡的电流不变,电阻减小
D.电压减小时,小灯泡亮度变暗,温度变低,电阻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下列设备没有利用连通器原理的是(  )
A.茶壶B.船闸C.活塞式抽水机D.下水道存水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如表是
他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甲弹簧受到的拉力/N0l23456
甲弹簧的长度/cm6.09.012.015.018.021.024.0
表二
乙弹簧受到的拉力/N0l23456
乙弹簧的长度/cm6.07.59.010.512.013.515.0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大(选壤“大“或“小”).
(2)如图所示的A、B两弹簧测力汁分别使用了甲、乙两弹簧,它们的外壳相同,刻度线分布情况相同.则量程较大的是B(选填“A”或“B”下同)测力计,精度较高的是A测力计.
(3)经实验探究发现:在拉力相通的情况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外力时的长度)等均有关系,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关将一根弹簧剪成长度不同的两端,分别用大小相同的力拉两弹簧,比较弹簧的伸长长度.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有以下几个步骤,按先后的顺序应排列为:BCDAE(填字母).
A.读取数据应在弹簧稳定后进行,读数时视线应通过指针并跟刻度盘垂直;
B.了解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及分度值,使用时不能测量超过量程的力;
C.检查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是否在零刻度处,若不在,应调零;
D.把物体挂在弹簧下端的钩上或用力拉弹簧测力计下端的钩,使弹簧的轴线与力的方向保持一致,避免弹簧与外壳摩擦;
E.读完数后,应取下物体,观察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处,若不回,应检查原因或换弹簧测力计重新测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在“探究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采用A、B两种绕线方式不同的滑轮组进行实验,发现了一些实际问题.

(1)如表是实验中的几组数据,请在空白处填上相应的计算结果.
实验
次数


物块重
G/N
物块上升
的高度
h/m
有用功
W/J
拉力
F/N
弹簧测力
计移动的
距离s/m
总功
W/J
机械
效率
1A0.500.20.100.200.40.08125%
2A1.900.20.380.950.40.38100%
3B0.500.20.400.250.6
4B1.900.20.380.750.60.4584.4%
(2)实际中机械效率< 1(选填“>”、“=”或“<”),而表格中1、2两次实验的机械效率分别为100%和125%.这是什么原因?通过观察图2和图3,手持弹簧测力计在竖直方向时,发现指针的位置不同,中图中指针在零刻线的下方.
(3)经过分析,找到了机械效率为100%和125%的原因是:用滑轮组A进行实验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细绳实际的拉力要小,用测量值计算出的总功比细绳实际拉力做的功要小,因此测得的机械效率比实际效率要高.
(4)实验总结: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考虑弹簧测力计对读数的影响,测拉力时,弹簧测力计一般要竖直向上移动;若弹簧测力计倒置时测拉力,要先将指针调至零刻线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0.小明和小红想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阻大小的关系”.两瓶煤油中都浸泡着一段金属丝,烧瓶A中的金属丝是铜丝,电阻比较小,烧瓶B中的金属丝是镍铬合金丝,电阻比较大.两瓶煤油中温度计可以显示煤油的温度.
(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研究思想,应该使这两个烧瓶中煤油的质量相等.
(2)小红问小明:“打开水龙头就可以得到水,干嘛不用水代替煤油?”对于这个问题,小明与他的同学给出了下列四种答案,你认为最合理的是D.
A.因为煤油有颜色便于观察          B.因为煤油有比较大的热值
C.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密度          D.因为煤油有比较小的比热容
(3)实验中,小明和小红发现烧瓶B中温度计的示数升高的快.这表明: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导体的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
(4)小红把实验装置作了一些改动:在相同的烧瓶A、B中装满煤油,用细玻璃管代替温度计做实验,当煤油温度上升时,会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液面明显上升.下列实验中也用到这种思想和方法的是B.
A.将不同的电阻丝分别接到同一电路中,通过比较电流的大小来比较电阻的大小
B.将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通过乒乓球被弹开显示音叉在振动
C.让不同的纸团从相同高度同时下落,通过落地的先后判断运动的快慢
D.将小铁屑均匀洒在磁体周围,通过观察铁屑的分布情况来认识磁场的分布情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如图所示,某人用大小相同的力作用在同样的弹簧上,观察比较图a、图b可知,此时弹簧a、b的弹性势能是哪个大?(  )
A.a大B.b大C.一样大D.无法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所示的简单机械中,属于费力杠杆的是(  )
A.
         钳子
B.
       瓶盖起子
C.
          面包夹子
D.
             裁纸刀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关于速度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小
C.物体运动的路程越短,速度越小
D.物体运动的时间相同,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