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如图所示是某同学用甲、乙两个电阻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得到的I-U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R与R的关系为(  )
A.R>RB.R<RC.R=RD.无法判断

分析 由图象可知,两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时通过他们的电流关系,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即可判断两电阻的大小关系.

解答 解:
由图象可知,两电阻两端的电压相等时,通过R的电流大于通过R的电流,即I>I
由I=$\frac{U}{R}$可知,即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所以,R<R
故选B.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欧姆定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关键是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象得出相关信息.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根据实际情况填写适合的单位:
(1)一个苹果大约是150g;
(2)教室门的高约为2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阅读下面的科技短文,回答问题
                                                              世界上最轻的固体--“碳海绵”
2013年3月19日,浙江大学高分子系高超教授的课题组向人们展示了神奇的“碳海绵”.一个由这种材料组成的8立方厘米大小的物体可以放在一朵花上,而花瓣完全不会变形,如图所示,“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它是一种用石墨烯制造出的气凝胶,每立方厘米的质量只有0.16mg,比氦气还要轻,约是体积同样大小的氢气质量的两倍.

“碳海绵”可任意调整形状,弹性也很好,体积被压缩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是已被报道的吸油力最强的材料,现有的吸油产品一般只能吸自身质量10倍左右的液体,但“碳海绵”能吸收250倍左右,最高可达900倍,而且只吸油不吸水,
“碳海绵”这一特性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把“碳海绵”撒在海面上,就能把漏油迅速吸进来,因为有弹性,便于把吸进的油挤出来回收,“碳海绵”也可以重新使用.另外,“碳海绵”还可能成为理想的储能保温材料、催化剂载体及高效复合材料,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碳海绵”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这里的“轻”实际上是指它的密度小.
(2)氢气的密度是0.08kg/m3
(3)“碳海绵”可用来处理海上原油泄漏事件,是因为它具有吸油能力强这一特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两个定值电阻之比R1:R2=3:2,现将它们并联接在同一个电源上,则它们的电功率之比P1:P2为2: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6.如图,根据光的反射定律,在图中画出反射光线或入射光线,并标出入射角及其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实验是物理的灵魂.下面两个经典实验将考验你的智慧,准备好了吗?
小利等同学按如图甲所示电路来探究“通过电阻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8V,定值电阻R1=20Ω.

①根据图甲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中实物电路连接好.要求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小;
②连接完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指针不偏转,电压表有示数,则故障可能是电阻断路;故障排除后,在实验中发现无论怎样调节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示数变化不大,他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电流表示数变化不大,他们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滑动变阻器选择不合理.现有如下A、B两种滑动变阻器可供选择,那么他们应选择A(填字母);
A.100Ω、1A         B.5Ω、2A
③实验中小利将实验所得的数据描绘在图丙中,则图中阴影部分面积表示的物理量是D(填字母).
A.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B.通电定值电阻的电流
C.定值电阻的阻值D.定值电阻消耗的电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小田学习科学后,对抽烟的爸爸说:“吸烟有害健康,我和妈妈都在被动抽烟.”小田这样说的科学依据是(  )
A.分子很少运动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隙D.分子之间有作用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如图所示电路中,开关S能同时控制电灯和电铃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在“观察水沸腾实验”中.
时间(分)123456789
温度(℃)929496979898989898
①实验中记录的数据如下表: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水沸腾的温度是98℃.
②总结归纳出,沸腾必备的两个条件是:吸收热量和温度不变.
③观察图b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如果用硬纸片将烧杯盖得十分紧密,且纸片上无排气孔,则水的沸点会升高(“升高”、“不变”“降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