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8.如图,R1:R2:R3=1:2:3,则三只电表示数之比I1:I2:I3和三电阻功率之比P1:P2:P3分别为(  )
A.1:2:3,3:2:1B.11:5:2,6:3:2C.6:3:2,6:3:2D.6:3:2,11:5:2

分析 正确识别电路的连接关系,搞清电流表测量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及P=UI求解.

解答 解:三个电阻并联,A3测R3的电流,A2测R3、R2的总电流,A1测三个电阻并联的总电流,根据分流原理,通过R1、R2、R3的电流之比为$\frac{1}{1}$:$\frac{1}{2}$:$\frac{1}{3}$=6:3:2,设通过R1的电流为6I,则通过R2的电流为2I,通过R3的电流为2I,据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A1的示数为6I+2I+3I=11I,A2示数为2I+3I=5I;A3的示数即通过R3的电流为2I,则三只电表示数之比I1:I2:I3为11:5:2;
由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各电阻的电压都相等,根据P=UI,三个电阻功率之比P1:P2:P3等于对应的电流之比I1:I2:I3,三电阻功率之比P1:P2:P3为6:3:2.只有B正确.
故答案选:B.

点评 本题考查分流原理及并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和电功率的公式,难度较大,关键是正确识别电路的连接关系,搞清电流表测量的电流.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学生在学习电流形成的知识时,在老师的引导下,联想到如图所示的水流形成的过程,以下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灯泡类似于水轮机B.电源提供电压,抽水机提供水压
C.电压能推动电荷定向流动形成电流D.灯泡工作时将电能全部转化为光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9.小红发现近来家里的台灯发光越来越暗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灯泡两端的电压升高了B.灯丝变得越来越短了
C.灯丝变得越来越细了D.灯丝电阻变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为4.5V,灯L标有“3V  0.9W”字样,滑动变阻器R上标有“20Ω 1A”的字样,当滑片移到图中位置时,L恰好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是0.3 A,变阻器连入电路的电阻是5Ω.若此时滑动片向右移动,则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将变小(变大/变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3.某团队在海拔3000多米高山上野营时,使用铁锅烧水,他们发现把体积为20L的水从10℃加热到80℃时,共消耗了5kg的干木柴,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干木柴的热值为1.2×107J/kg,求:
(1)干木柴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2)水吸收的热量.
(3)铁锅烧水的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句中,“蝉”和“鸟”叫声的区分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色不同;“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响度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音调很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石林中学的张江同学自备器材,主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其情形如图所示,他先把一块平板玻璃垂直立在水平桌面上,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并移动蜡烛B的位置,使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1)张江同学在做探究实验时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是为了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他选择的蜡烛B与蜡烛A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他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替代(选填“控制变量”、“替代”或“理想模型”).
(3)小明在蜡烛B处做好标记号,测得B到A的距离为10cm,再移出蜡烛B,将玻璃板平移到B位置,此时所成像与前一次成像的大小比较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第二次所成像到蜡烛A的距离为20 cm.
(4)如果在蜡烛A像的位置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会承接到像(选项“会”或“不会”),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选填“虚”或“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下列说法中符合生活实际的是(  )
A.中学生从一楼爬到五楼做的功大约为6000J
B.人体的安全电压为36V
C.中学生跳绳时平均功率约为500W
D.一节新干电池的电压为2V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