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8.如图,木块浸没在水中,细线对木块的拉力是4N,剪短细线,待木块静止后,将木块露出水面的部分切出,再在剩余的木块上加向下的1N压力时,木块有20cm3的体积露出水面,求:
(1)切去部分的体积;
(2)木块的密度.(g取10N/kg)

分析 由题意可知,木块先后经历了三种状态,做出三种状态下的受力分析;
(1)根据它所受的浮力、拉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结合FgV即可求出切去部分的体积;
(2)明确木块体积的变化,即V木1-V木2=V,V木2=V排2=V排3+V.根据它所受的浮力、压力和重力之间的关系,结合FgV和G=mg=ρVg可求出木块的密度.

解答 解:木块先后经历了三种状态,其受力情况如下图所示:

(1)图甲中,木块受力平衡,木块所受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与绳的拉力之和,即F1=G1+f1
所以,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ρgV排1=G1+f1 -------①
图乙中,木块漂浮,根据物体漂浮条件可知,其浮力等于木块的重力,即:F2=G1
所以,由阿基米德原理可得:ρgV排2=G1 -------------②
由①-②得:ρg(V排1-V排2)=f1=4N,
所以,切去部分的体积:
V=△V=$\frac{{f}_{1}}{{ρ}_{水}g}$=$\frac{4N}{1.0×1{0}^{3}kg/{m}^{3}×10N/kg}$=4×10-4m3=400cm3
(2)图丙中,切后的木块,再在剩余的木块上加向下的1N压力,木块静止,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3=G2+f2
由FgV和G=mg=ρVg可得:ρgV排3gV木2+f2 -------------③
由②-③得:ρg(V排2-V排3)=G1-G2-f2g(V木1-V木2)-f2---------④,
根据题意和图示可得,V木2=V排2=V排3+V,而V木1=V排2+V,则V木1-V木2=V
所以,ρgVgV-f2
则ρ=$\frac{{ρ}_{水}g{V}_{露}+{f}_{2}}{g{V}_{切}}$=$\frac{1.0×1{0}^{3}kg/{m}^{3}×10N/kg×20×1{0}^{-6}{m}^{3}+1N}{10N/kg×4×1{0}^{-4}{m}^{3}}$=0.3×103kg/m3
答:(1)切去部分的体积是400cm3
(2)木块的密度为0.3×103kg/m3

点评 本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本题中要把握漂浮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要把握V的变化引起浮力的变化.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7.夏天吹电扇的人感到凉爽,主要是扇来的风(  )
A.扇了冷风B.带走了热空气C.降低空气温度D.加快汗蒸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

(1)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得到图甲所示的光路图,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2)利用上述凸透镜和图乙装置进行以下操作:
①如果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应将光屏向上(选填“上”或“下”)调节;
②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在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照相机;
③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5cm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清晰的像,这是因为物距u<f,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放大的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让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2)实验前需调节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比较规范的是B(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将三者分散排列,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B.将三者靠拢,然后用目测的方法调节
(3)为了方便从不同方向观察光屏上的像,光屏应选用较粗糙(选填“粗糙”或“光滑”)的玻璃板.
(4)如图乙所示,用该凸透镜做成像实验,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若撤去光屏,人眼在图乙所示的位置能(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的像;当给凸透镜戴上近视眼镜后,为使光屏上再次呈清晰像,应将光屏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
(5)若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5cm的位置,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A”;接着把蜡烛放在距凸透镜28cm的位置,再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形成清晰的像“B”.由实验可知像“A”大于(选填“大于”或“小于”)像“B”.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下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完整(选填“完整”或“不完整”).
(7)将透镜及蜡烛、光屏置于光具座上(如图丙),做成像实验,记录每次成实像的物距u,像距v.物像间距L(u+v),绘出图线丁(以f为长度单位),由图可知,要想成实像,蜡烛与光屏的间距应满足L≥4f(或不小于4f).经“百度”发现,物理学中,有一个凸透镜成像的“新概念”:放大率n=$\frac{A′B′}{AB}$=$\frac{v}{u}$,结合丙、丁两图,可知当物距u=3f时,n=0.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如图所示为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凸透镜的焦距f=10cm.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安装在光具座上,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不动.
(1)点燃蜡烛,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使他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
(2)蜡烛和光屏在图示所示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恰好能成一个清晰的像,此时,若对调光屏与蜡烛的位置,在光屏上能(选填“能”或“不能”)成一个清晰的像,原因是光路是可逆的.
(3)将蜡烛移到光具座上30~40cm刻度线之间时,要想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光屏必须由图示位置往右(选填“左”或“右”)移,所成的像应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成像原理可制成投影仪.
(4)将蜡烛移到光具座40~50cm刻度线之间时,移动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成一个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3.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当闭合开关S1、S2、S3时,灯L1和L2并联,当闭合开关S3,断开S1、S2时,灯L1和L3串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在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某小组同学对”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哪些因数有关“进行了探究,经过小组讨论,形成了一致的猜想:
①可能与纸锥的质量有关
②可能与纸锥下落的距离有关
③可能与纸锥的锥角大小有关
于是他们开始进行探究,探究过程如下:
A.他们计划从物体自由下落的距离与下落的时间关系上入手进行探究,并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取一些“纸锥”作为研究对象,用“频闪摄影”的方法测量“一纸锥”在空气中自由直线下落时的下落距离和下落时间的一些数据.
B.为了首先验证猜想①和②,在相同条件下,同学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1:利用频闪照片(如图甲),测量一只“纸锥”在空中下落的过程中不同时刻的下落距离,画出了“下落距离--时间”图线(如图乙),如图乙中的图线1.
实验2:将几只相同的“纸锥”完全重合的叠放在一起,测出它们在不同时刻下落的距离,画出“下落距离--时间”图线,如图乙中的图线2.
实验3:继续增加叠放“纸锥”的数量,重复上面的实验,画出“下落距离--时间”如图乙中的图线3.
(1)对比图线1和2和3可知:猜想①是正确的,它们得到的结论是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纸锥的质量有关.
(2)由图线1或2或3,并结合频闪照片可知:当质量和锥角相同时,当下落距离较小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下落的距离有关;当下落的距离较大时,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与下落的距离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3)在验证了猜想①和②后,同学们结合图象及频闪照片分析得出,纸锥在下落的最后阶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并且纸锥在下落过程中,受到空气阻力的作用,其中图线3(选填“图线1”或“图线2”或“图线3”)对应的纸锥,在下落的最后阶段,受到的空气阻力最大.
C.为了验证猜想③,该小组的同学应该选择图丁中a和c(选填“a”、“b”、“c”)两个形状的纸片,制作成锥角不同(选填“相同”或“不同”)纸锥,继续实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南昌地铁正在建设中,为解决噪声扰民的问题,地铁公司对部分设备安装了消声装置.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小明乘公交车回家时,发现路旁边的广告牌向后退,这是以公交车为参照物.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光从空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传播方向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