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如图所示,灯泡L标有“6V 6W”字样(灯泡电阻不受温度影响),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2Ω,电源电压为6V保持不变.
(1)求小灯泡的电阻;
(2)当S1、S2闭合,滑片P位于a处时,灯泡L正常发光,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
(3)当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1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1;当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2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2,已知R1:R2=1:4,P1:P2=2:1,求R1的阻值以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2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分析 1)知道灯泡的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根据P=$\frac{{U}^{2}}{R}$求出小灯泡的电阻;
(2)当S1、S2闭合,滑片P位于a处时,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电阻的并联求出电路中的总电阻,利用欧姆定律求出电流表的示数;
(3)当S1闭合、S2断开时,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根据电阻的串联及P=$\frac{{U}^{2}}{R}$表示出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R1和R2时的电路中的总功率,利用功率之比得出等式求出R1和R2的阻值,根据电阻的串联和欧姆定律求出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2时电路中的电流,利用P=I2R求出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

解答 解:(1)由P=$\frac{{U}^{2}}{R}$可得,小灯泡的电阻:
RL=$\frac{{U}_{L}^{2}}{{P}_{L}}$=$\frac{(6V)^{2}}{6W}$=6Ω;
(2)当S1、S2闭合,滑片P位于a处时,灯泡L与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所以$\frac{1}{{R}_{总}}$=$\frac{1}{R}$$+\frac{1}{{R}_{L}}$,
电路中的总电阻:R=$\frac{R{R}_{L}}{R+{R}_{L}}$=$\frac{12Ω×12Ω}{12Ω+6Ω}$=4Ω,
电流表的示数I:I=$\frac{U}{{R}_{总}}$=$\frac{6V}{4Ω}$=1.5A;
(3)当S1闭合、S2断开时,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1时,总电阻:R=RL+R1
当S1闭合、S2断开时,灯泡与滑动变阻器串联,滑动变阻器R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2时,总电阻:R'=RL+R2
由题可知:
R1:R2=1:4,得:R2=4R1
$\frac{{P}_{1}}{{P}_{2}}$=$\frac{\frac{{U}^{2}}{{R}_{串}}}{\frac{{U}^{2}}{R{'}_{串}}}$=$\frac{R{'}_{串}}{{R}_{串}}$=$\frac{{R}_{L}+{R}_{2}}{{R}_{L}+{R}_{1}}$=$\frac{6Ω+{R}_{2}}{6Ω+{R}_{1}}$=$\frac{6Ω+4{R}_{1}}{6Ω+{R}_{1}}$=$\frac{2}{1}$;
解得:R1=3Ω,
R2=4R1=4×3Ω=12Ω,
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2时电路中的电流:
I'=$\frac{U}{R{'}_{串}}$=$\frac{U}{{R}_{L}+{R}_{2}}$=$\frac{6V}{6Ω+12Ω}$=$\frac{1}{3}A$
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
P=(I′)2R2=$(\frac{1}{3}A)^{2}$2×12Ω≈1.33W
答:(1)小灯泡的电阻为6Ω;
(2)当S1、S2闭合,滑片P位于a处时,这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5A;
(3)R1的阻值为3Ω,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R2时滑动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为1.33W.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分清电路的连接方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甲、乙两组同学在“探究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用了底面积为圆形的不同物体若干、相同的细沙进行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他们用不同的物体来改变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并用细沙的凹陷程度来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他们仔细观察、比较细沙的凹陷程度,发现甲或乙每组实验细沙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甲组实验中细沙的凹陷程度比乙组大,实验数据如表所示.
小组实验
序号
F
(牛)
S
(厘米2
小组实验
序号
F
(牛)
S
(厘米2


12.00.05

62.00.1
24.00.174.00.2
38.00.2812.00.6
412.00.3916.00.8
532.00.81024.01.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6或2与7或4与8等数据中F和S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6或3与7或5与9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的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他们进一步综合分析甲、乙两组的相关数据,并交流与讨论得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决定压力的作用效果.该值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并请根据他们得到的结论完成上表的填写.
(4)乙组同学想利用已有的数据及相关条件,继续探究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的作用效果与物体底面积形状是否有关,请在下表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们的研究目的.
实验
序号
/F
(牛)
S
(厘米2
1
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8.鄂尔多斯市是我国非常重要的煤碳产区,有一种煤的热值是3.0×107J/kg,完全燃烧2.1kg的这种煤能放出6.3×107 J的热量.已知c=4.2×103J/(kg•℃),若这些热量的20%被水完全吸收,能使50kg20℃的水升高到8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1)按照题目要求作图:a、根据图甲中通电螺线管的N、S极,在括号内标出电源的“+”极和“-”极.
b、如图乙所示,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灯和开关正确接到电路中.

(2)利用如图丙电路,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图中甲、乙、丙是镍铬合金丝,甲、乙长度相同,乙、丙粗细相同.实验中,根据判断接入M、N两点间电阻的大小,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叫做转换法;探究导体电阻与其横截面积的关系时应选用的电阻丝是甲乙,用到的物理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如果选择乙和丙来做实验,还可以探究导体电阻的大小与长度的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同学们快要参加初中毕业体育测试和物理实验操作考试了,下列的相关数据,你认为符合实际的是(  )
A.立定跳远成绩为6mB.掷实心球成绩为6.5m
C.中学物理课本的长度大约是26dmD.某同学的质量约为500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气体的临界温度 
       所有的气体都可以被液化,但每一种气体都有一特定的温度,在这个温度以上,无论怎样压缩,气体都不会液化,这个温度叫临界温度.临界温度是物质以液态形式出现的最高温度,各种物质的临界温度不同,有的高于常温,如水是374℃,酒精是243℃,因此在常温下它们通常以液态出现;有的底于常温,如氧是-119℃,氢是-240℃,所以我们时常认为它们是气态的.
(1)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2)用物态变化的方法分离空气中的氦气,填充在食物包装袋里可使食物保质期更长,在常温下不能(选填“能”或“不能”)完成分离.
(3)氧气的沸点是-183℃,氮气的沸点是-196℃,氦气的沸点是-269℃,采用液化空气提取这些气体.当温度升高时,液化空气汽化,首先分离出来的是氦气.
(4)如图是某种物质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状态图.图中实线上下分别表示该物质处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高于熔点时都为气态
B、只有高于临界温度时才是气态
C、温度在熔点与临界温度之间时,实线上方为气态
D、温度在熔点与临界温度之间时,实线下方为气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探究“冰的熔化”和“水的沸腾”实验中,小明用了下面两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出了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关系图象(如图丙所示).

(1)为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他应选择的装置是乙.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下而上(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若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则测出的水温将偏高(选填“高”或“低”).
(2)请你找出丙图中CD段图象是错误的,水沸腾时的温度如乙图所示,则水的沸点为98℃,水沸腾时的特点是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在图丁中大致画出沸腾过程中,某一气泡经过A、B处时的大小.
(3)为了说明水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移去酒精灯,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4)另一组同学选用的实验装置完全相同,但加热至沸腾所用时间较长,其原因可能是水的质量较多.
(5)实验收集多组数据是为了①(填序号).
①得到普遍规律②减小实验误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5.(1)质量为44kg的水,温度从30℃降低到20℃,它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2)如果这些热量恰好使42kg的某种固体温度从30℃升高到80℃(不计热损失),问:这种固体的比热容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