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第一位用实验的方法测出大气压强数值的科学家是

A. 托里拆利 B. 牛顿 C. 伽利略 D. 焦耳

【答案】A

【解析】

A、托里拆利第一个测出了大气压的值; B、牛顿发现了运动三大定律;C、伽利略用实验证实了日心说;D、焦耳得出了焦耳定律.故选A

思路分析:根据对初中物理中几位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认识写出答案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同学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物理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人体正常体温约为42℃
B.某初中生的身高为168cm
C.学生书桌高约200mm
D.人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响应“低碳生活”的号召,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去是以 为参照物,如果他在平直公路上10min骑了3km , 则他骑自行车的速度为 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人们常说井水冬暖夏凉,这是因为

A. 井内冬夏温度变化小,地面冬夏温度变化大,所谓冬暖夏凉是井水温度与地面温度比较而言的。

B. 井水受地热的作用而有较多的内能

C. 井水远离地面,不受空气流动的影响,因而具有较多的内能

D. 井水暴露在空气中,夏天气温高,蒸发得快,吸收了较多的热,因而温度较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所用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用米尺在水平桌面上画一直线并标明刻度,将透镜固定在50cm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当把点燃的蜡烛放在20cm刻度处时,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光屏和蜡烛,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调整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位置跟烛焰中心的位置大致在 , 这样做的目的是 . 实验时间过长时,蜡烛将会消耗,如果不随时调整高度,光屏上的像将会向(“上”或“下”)移动.
(2)重新调整后,保持蜡烛、凸透镜的位置不变,为了找到淸晰的像,应将光屏移到cm的刻度范围内,才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当把蜡烛移到35cm刻度处时,移动光屏可得到一个 的实像.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这三种光学仪器正常使用时,与这种成像规律相同的是
(4)此时,若有一只苍蝇落到凸透镜上,则光屏上成完整的炷馅的像(填“能”或“不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将电铃扣在抽气盘上的玻璃钟罩内,如图所示.通电后可以看到电铃在振动,听到电铃发出的声音.用抽气机向外抽气的过程中,仍可清晰地看到电铃在振动,但铃声越来越小。对以上现象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听到铃声又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
B.听到铃声越来越小,说明声音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C.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要借助介质才能传播
D.看到电铃在振动,说明光束能穿透玻璃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电路,电阻R1标有“6Ω 1A”,R2标有“3Ω 1.2A”,电流表A1、A2的量程均为0~3A,电压表量程0~15V,在a、b间接入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闭合开关S后,为保证R1、R2均不损坏,则允许加的最大电源电压和通过电流表A1的电流是(
A.9V 1A
B.3.6V 1.8A
C.9.6V lA
D.3.6V 0.6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八年级的小华同学与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小心地移动蜡烛B,直到与蜡烛A的像重合,如图所示。

(1)在此实验中采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虽然成像不如平面镜清晰,但却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 巧妙地解决了的问题;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A烛焰的像(选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选填“虚”或“实”);
(4)小华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蜡烛所成像的大小(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小组的晓敏同学将玻璃板倾斜了一定角度,(选填“能”或“不能”)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这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特定的条件下,某些固体表面的动能较大的分子克服邻近分子之间的结合力,逸出固体表面,直接变为气态分子;另一方面,气态分子由于无规则运动而靠近固体表面时,又可能被固体表面分子吸引而回到固体中,这两个过程是运用分子动理论来描述物体的 ________________(填相反的两种物态变化的名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