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4.小明同学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配合,先后4次测量同一个小球的直径,其测量结果分别为1.73厘米,1.75厘米,1.71厘米,1.93厘米,则小球的直径为(  )
A.1.78厘米B.1.765厘米C.1.77厘米D.1.73厘米

分析 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个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解答 解:从四个测量结果看,1.93厘米的数据是错误的记录.
为了减小误差,应该求三次测量的平均值,即物体的长度为:
d=$\frac{1.73cm+1.75cm+1.71cm}{3}$=1.73cm
故选D.

点评 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一是对测量数据的正确认识;二是为了减小误差,采取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1)发光体“F”、凸透镜(焦距为f)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实验前应将光屏向下调整,使发光体“F”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保持图中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像比原来暗.
(4)实验时还发现,当发光体“F”在距透镜15-30cm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以外处,但是,当他们把发光体F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太大;
(5)为了让发光体“F”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保持发光体“F”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距变小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此透镜焦距小于15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做法二:保持发光体“F”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发光体“F”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此实验联系实际即模拟了远视眼(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如图是“研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的若干操作,根据此图回答:

(1)比较③④两图可知: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中,液体密度越大,浮力越大.
(2)比较②③两图可知在同种液体中,排开液体的体积越大,浮力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有关力的正确说法是(  )
A.施力物体一定也是受力物体
B.10N的力一定比5N的力作用效果明显
C.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才有力的作用
D.千克、牛顿都是力的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1450米/秒,利用超声波来测量海底的深度时,是这样操作的:向海底发射一个超声波,约2.7秒后接收到回声,此海的深度约为1957.5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一支标有0~100℃刻度均匀的温度计.将它放在冰水混合物中时示数为6℃,放在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中时为86℃.用该温度计测一杯温水的温度时示数为26℃,则温水的实际温度是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在白天为什么把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这个问题,某同学做了一个模拟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表面2厘米深处4厘米深处6厘米深处
干细沙的温度(℃)26242220
湿泥土的温度(℃)24232221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不能得到的结论是(  )
A.干细沙深度越深温度越低B.干细沙随深度降温比湿泥土快
C.湿泥土深度越深温度越低D.干细沙的温度总比湿泥土的温度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下列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1.6千克=1.6×1000克=1600克B.150厘米=150厘米×0.01米=1.5米
C.5分钟=5×60=300秒D.0.4米3=0.4米3×106=4.0×105毫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关于声音传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总是340米/秒B.声音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C.声音在水中不能传播D.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