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2.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保持不变,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小华实验中发现,随着蜡烛的燃烧,光屏上依然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但光屏上像的位置却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则应向下调节凸透镜.
(2)小华调整后,如图1,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投影仪就是利用此成像原理制成的(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若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将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左(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要小些.
(3)透镜位置不变,小明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此时应站在透镜右(选填“左”或“右”)一侧观察蜡烛的像,当观察到像时有(选填“有”或“没有)光进入人眼.
(4)小明又将蜡烛放在10cm刻度线处,调整光屏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然后拿来一只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且靠近凸透镜.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了适当距离时,又观察到清晰的像,由此分析,还可以只将蜡烛向远离(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也能观察到清晰的像,显然这是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5)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在上午第二节课后(9:30左右),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太阳光与透镜的主光轴不平行.
(6)小芳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同学们对小芳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D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7)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3(A)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D.

分析 (1)若像偏高,则应将烛焰相对于凸透镜向上运动,根据此判断凸透镜的移动方向;
(2)根据像距与物距的关系,确定成像的特点;
根据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判断光屏的移动方向和像的大小变化;
(3)能够看到像,是因为看到光线进入人眼;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物体在凸透镜的同侧;
(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当近视眼镜靠近凸透镜时,会聚能力减弱,使像呈在光屏的后方;近视眼的晶状体变厚,会聚能力增强,像距减小,像呈在视网膜的前方;戴近视眼镜使光线发散一些,使像距增大,使像呈在视网膜上;
(5)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6)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烛焰的形状会受风的影响,并且烛焰和像的大小关系不容易确定;
实验中用发光二极管做光源,这样成的像比较稳定,并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
像和物到凸透镜的距离分别为像距和物距,若将凸透镜放在0刻线处,可以从光具座直接读出像距和物距的大小;
测量焦距的方法:根据焦距的定义,让平行光照射凸透镜,会聚到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
根据物距等于2f时成等大的实像,当实像和物相等时,此时像距、物距都等于2倍焦距.
(7)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 解:(1)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仍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烛焰相对于凸透镜向上运动,即向下调节凸透镜;
(2)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将蜡烛向左移动少许,物距变大,像和像距都会变小,所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要小;
(3)将蜡烛移到标尺45cm处,物距小于焦距,此时像和蜡烛在凸透镜的同侧,此时应站在透镜右侧观察蜡烛的像,当观察到蜡烛的像时,有光线进入人眼;
(4)只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物距不变,像距增大了,也就是眼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因此这只眼镜是凹透镜,即近视镜,要使像变清晰还可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5)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此时太阳光与透镜的主光轴不平行,所以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6)A、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与烛焰相比,像更稳定,所以A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这样可以直接从光具座读出测出物距和像距,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可调节物距及像距,当成等大的实像时,物距便等于2倍焦距,这样可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所以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只能影响像的亮暗,不影响像的性质,光源“F”放在15cm处,物距处于一倍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与原物体相比,上下颠倒、左右相反,故选D.
故答案为:(1)下;(2)投影仪;左;小;(3)右;有;(4)远离;近视;(5)太阳光与透镜的主光轴不平行;(6)D;(7)D.

点评 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不仅要熟练掌握规律内容,而且要掌握器材的调节及有关问题的解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可乐”是许多中学生喜欢的饮料,利用喝完的空“可乐”易拉罐可以做许多有趣的物理实验.在如图甲所示的实验中,当用橡皮泥堵住易拉罐的罐口,撤去酒精灯后,观察到易拉罐会变瘪,这个现象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同时还说明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如图乙,用一个摩擦过的气球靠近空易拉罐,发现空易拉罐向气球方向滚动,这个现象说明了带电物体可以吸引轻小物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8.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联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我国政府尽一切努力开展搜寻工作,4月4日,我国“海巡01”轮上的搜寻队员用黑匣子搜寻仪侦听到了37.5千赫兹的脉冲信号,这为寻找飞机黑匣子提供了重要的线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脉冲信号是黑匣子发出的无线电波,其波长约为1.13×1010/千米
B.该脉冲信号是经黑匣子信标将无线电波转换后的超声波
C.深海潜水员不借助仪器可以直接侦听到该脉冲信号
D.搜寻仪利用了超声波能传递信息的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探究:实心圆柱体对地面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某中学一小组的同学们认为此压强跟圆柱体的密度ρ、高度h、圆柱体底面积S是有关的,但有怎样的关系看法不同,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小组的同学们从实验室里挑选了由不同密度的合金材料制成、高度和横截面积不同、质量分布均匀的实心圆柱体做实验,测出实心圆柱体竖直放置时(如图所示)对水平桌面上海绵的压下深度,实验记录见下表.
序号物体底面积S/cm2高度h/cm海绵被压下深度/cm
1合金甲圆柱体A1050.5
2合金甲圆柱体B10101
3合金甲圆柱体C20101
4合金乙圆柱体A1051.5
5合金乙圆柱体B10103
6合金乙圆柱体C20103
(1)该小组同学是通过海绵被压下深度来判断压强大小的.
(2)分析实验1、2或4、5可以得出:当圆柱体的材料密度相同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圆柱体的高度成正比.
(3)分析2、3或5、6可以得出,当圆柱体的密度相同时,实心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与底面积无关.
(4)实验结束之后,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以某一合金甲圆柱体为研究对象,推导它对海绵的压强大小的表达式p=ρɡh(已知合金的密度为ρ,长方体铁块的高度为h,底面积为S).
(5)上面推导出的表达式适用的条件有:
①固体密度必须是均匀的(填“均匀”或“不均匀”);
②固体形状必须是上下粗细相同(选填“不同”或“相同”)的柱体;
③所求压强必须是固体对水平面产生的压强.所以说,该表达式不能应用于其他情况固体压强的计算.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在图(1)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照相机(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大些.
(2)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明上午第二课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明认为此点就是凸透镜焦点的位置.旁边的同学却告诉他,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其理由是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放置(太阳光没有平行于主光轴入射到凸透镜上).
(4)他让一束平行光正对射向该透镜,在距离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他将一个物体放在距离此透镜前15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放大/等大/缩小)
(5)图(2)是某次实验中出现的情形,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下(选填“上”或“下”)调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一个重4×104N体积为2m3的物体不慎掉入江里,汽车通过如图滑轮组将它从水中匀速提起(不计绳重、摩擦和动滑轮重力),已知汽车10s走了20m,物体还没有露出水面,(g取10N/kg,ρ=1.0×103kg/m3)求:
(1)汽车的速度;
(2)物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3)汽车拉力的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如图甲所示是小聪和小明小组“测量小灯泡阻值”时连接的实验电路,他们选用的是额定电压为2.5V时的小灯泡: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实验电路中的未连接部分补充完整.(要求:闭合开关前,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置于A端).
(2)实验前,老师对操作要点做了强调:闭合开关后,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示数为2.5V时,说明小灯泡正常发光,再读出并记录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即可测算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值.
(3)相邻的小红小组的同学发现,他们的电压表已经损坏,于是小明把自己小组的电流表和开关借给小红小组,并且帮助小红小组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已知R0=10Ω).请你帮助小红把下列实验步骤补充完整:闭合开关S,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使电流表A1示数为0.25A,记下此时电流表A2为I,则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frac{2.5V}{I-0.25A}$(用所测量或已知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夏天,小华发现爸爸将水和防冻液(主要成份是不易蒸发、密度为1.11g/cm3的乙二醇)混合后加入汽车水箱,他很不解:夏天为什么还要加防冻液?他思考后认为,加防冻液后,混合液的比热容和沸点都可能发生变化.
(1)小华对混合液比热容的变化情况作了进一步思考,觉得混合液的比热容应随含水量(水在混合液中所占的体积之比)的增大而增大.为此,他在图装置的两支相同试管中分别加入质量相同、含水量不同的混合液,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①实验通过比较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比较不同混合液的比热容的大小.
②小丽同学认为这套实验装置不能控制两支试管中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温度升高得快的哪支试管吸收的热量多于(“多于”、“少于”) 温度升高得慢的哪支试管.
这对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有(“有”、“没有”)影响,简述你的理由:分别装有质量相等的两种液体的试管放在同一个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这样可确保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2)混合液沸腾后冷却,小华测出其密度,发现混合液的密度比混合前利用水和防冻液的质量、体积算出的密度要大.对于混合液沸腾冷却后密度变大的原因,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防冻液与水混合时总体积变小;
猜想2:混合液沸腾过程中水大量汽化.
①若猜想1正确,则混合液总体积变小的原因是分子间有间隙.
②为验证猜想2是否正确,他设计了以下方案:将混合液加热至沸腾,分别测出沸腾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若猜想正确,实验时可观察到温度计的示数升高;混合液密度变大的原因是含水量降低,防冻液的含量增大,且防冻液的密度大于水,因而密度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