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对“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章进行了总结性反思,其中错误的是( )
A. 能量是守恒的,不会有能源危机 B. 能量转化和转移具有方向性
C. 核电站不会产生任何污染 D. 太阳能只能转化成电能和内能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3.2内能 同步测试卷 题型:简答题
日常生活中,常有这两种做法:刚倒在杯子里的开水很烫,人们习惯先吹几下再喝;冬天写作业手冷,同学们习惯不时地搓搓手再写。请你分别说明这两种做法的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同步测试卷 题型:作图题
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有三根导线尚未连接,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补上,补上后要求:当电键S闭合后,向左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时,电流表示数变大,灯L亮度不变.
(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17.4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后,电路正常工作,过一会儿,两只电表示数突然变大,则该电路中出现的故障可能是( )
A. 灯L断路 B. 灯L短路 C. 电阻R断路 D. 电阻R短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2.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同步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阅读短文:
在常规化石能源非常紧缺的今天,核能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如今法国电力需求的78.9%是来自核电.但今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发生核辐射,对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核电站的大体组成如图所示,核材料在原子反应堆中发生核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冷却剂将这些热能带到热交换器将水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最终实现了核能到电能的转换.
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内容:
(1)核能属于________ 能源(选填“可再生”、“不可再生”)
(2)从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来看,在原子反应堆、热交换器、蒸汽轮机这三者中,没有发生能量转化的是在________中;而发电机则能够直接将_________能转化成________ 能.
(3)发电机发电时是让线圈在_________中旋转而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之为___ 现象.
(4)核电站的核废料具有放射性,对环境会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在开发新能源的同时,又要注意环境的保护.太阳能是一种较理想的能源,人们直接利用太阳能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_________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另一种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如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2.4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关于能量与能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能量的转化、能量的转移,都是有方向性的
B. 化石能源、水能、核能,不能在短期内从自然界得到补充,这类能源称为不可再生能源
C. 人类在耗用各种能源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D. 可再生能源是未来理想能源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2.2核能 同步测试卷 题型:简答题
阅读短文:
在常规化石能源非常紧缺的今天,核能越来越高度的重视,许多国家都大力开发核能发电.3月11日在日本发生的大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的泄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和担忧.核电站的大体组成如图所示,核材料在原子反应堆中发生核反应产生大量的热能,冷却剂将这些热能带到热交换器将水变成水蒸汽,水蒸气推动蒸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最终实现了核能到电能的转化.
请在下面的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内容:
(1)目前人类利用核能发电是利用核的________ (选填“聚变”或“裂变”)产生的热能转化而成.
(2)从能量转化与转移来看,原子反应堆、热交换器、蒸汽轮中,只有在________ 中未发生过能量形式转化,发电机将________ 能转化为电能.
(3)发电机发电时是让线圈在________ 中转动而产生电流的,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__ 现象.
(4)核电站与传统以煤为燃料的火力发电站相比,在保护环境方面有哪些优势,请写出一条: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22.2核能 同步测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为核电站发电流程图.在核电站发电过程中,从核能到电能,图中所示的转化顺序正确的是
A. 核能→内能→机械能→电能
B. 核能→化学能→机械能→电能
C. 核能→机械能→内能→电能
D. 核能→内能→化学能→电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 13.1 分子热运动同步练习题(解析版) 题型:单选题
晓彤用注射器抽取半筒水,用手指封闭注射器筒口(如图所示),推压注射器的活塞,发现水很难被压缩.晓彤的实验说明
A.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 分子间存在间隙
C. 分子间存在引力 D. 分子间存在斥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