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某同学通过5次测量物理课本的长度分别是26.16cm,26.14cm,26.37cm,26.17cm,26.15cm,其中有1个数据是错误测量,它是
26.37cm
26.37cm
,该物理课本所测的长度应是
26.16cm
26.16cm
分析:(1)在长度测量中,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
(2)题目中测量了课本的长度四次,由所给数据可知,有一个数据是错误的,去掉错误数据,然后求剩下的三个数据的平均值,即可得课本长度值.注意小数点后保留与原题中相同的位数.
解答:解:5次测量结果分别是26.16cm,26.14cm,26.37cm,26.17cm,26.15cm,这四个值中26.37cm与其它三个值偏差较大,这不是读数误差造成的,而是读数错误,即该数据错误,应去掉.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所以木块的长度L=
26.16cm+26.14cm+26.17cm+26.15cm
4
=26.16cm
故答案为:26.37cm;26.16cm.
点评:用刻度尺多次测量物体长度时,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小误差,求平均值并保留到与测量数值位数一样,这样更接近物体长度真实值.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2?肇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1)要提起图(甲)中的重物,请完成滑轮组的绕线(要求拉力最省).
(2)该实验小组的同学将图(甲)中的物体换成钩码,采用图(乙)所示的绕线方法,测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如下表所示.

实验次数 钩码重量G/N 钩码上升高度h/m 拉力F/N 拉力F通过距离s/m 机械效率η/%
1 0.50 0.20 0.42 0.40 60
2 1.00 0.20 0.76 0.40
3 1.50 0.20 1.05 0.40 71
4 2.00 0.20 1.38 0.40 72
5 2.50 0.20 1.68 0.40 74
第二次实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2=
66
66
%(计算结果保留整数位).
(3)请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在如图的坐标中用光滑曲线画出η与G的关系图.
(4)根据以上信息,可以得出:随着提升物重的增加,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增大
增大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5)本次实验中,除物重外,影响该滑轮组机械效率的主要因素还有①
绳与轮的摩擦
绳与轮的摩擦
、②
轮与轴的摩擦
轮与轴的摩擦

(6)在某一次测量中,将图(乙)中F的方向改为图(丙)所示,其它条件不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不会
不会
改变.(选填“会”或“不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同学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滑轮绕制了两个滑轮组(如图1和2),并选用其中一个完成机械效率测量实验,下面是实验记录:
次数 物重/N 物体升高/m 拉力/N 绳子拉下/m 有用功/J 总功/J 机械效率
1 4 0.1 3.00 0.2 0.4 0.6
2 0.1 6.25 0.2 1 1.25 80%
3 10 0.2 6.25 0.4 2 80%
(1)把表格中所缺少的数据填写完整.
(2)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器材是弹簧测力计和
刻度尺
刻度尺
.读弹簧测力计示数时,应
匀速直线
匀速直线
拉动绳自由端,如果静止读数,会导致机械效率的测量值偏

(3)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知道,实验选择的是
(选填“左”或“右”)边一套装置.
(4)分析第1次和第2次的数据可以知道,对于同一个滑轮组,可以通过增加
物重
物重
来提高机械效率.
(5)分析第2次和第3次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对于同一个滑轮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升高的高度无关
对于同一个滑轮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升高的高度无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某同学利用一块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玻璃板同一侧,该同学通过玻璃板看到了同一个蜡烛的两个像,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几位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先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1)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是在
 
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明亮”或“较黑暗”).
(2)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3)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体
 
关系.
(4)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体的
 
关系.
(5)移去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的位置放置一个光屏,那么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选填“实”或“虚”).
(6)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
 
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进一步观察A、B两支蜡烛在直尺上的位置发现,像和物的连线与玻璃板
 
,像和物到玻璃板的距离
 

(7)为证实上述有关成像特点是否可靠,你认为应采取下列哪一项操作?
 

①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进行观察
②保持玻璃板位置不变,多次改变A蜡烛的位置,进行与上述(6)相同的操作
(8)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他的像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
 

(9)使点燃的蜡烛A在两个不同的位置,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相等的两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之一:像距与物距相等.你认为这种方法是否合理?
 
,理由是
 

(10)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11)如果有2mm和3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该选择
 
厚的玻璃板进行实验.
(12)小强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按照如下步骤实验:
第一步: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
第二步:将光屏放到像的位置,不透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有无像
第三步:将蜡烛B点燃放到像的位置,观察像与蜡烛的大小关系
第四步:用直尺测量出蜡烛和像到镜面的距离
在他的实验操作中,第
 
步明显错误,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情景:竖立的薄透明玻璃板下方放一张白纸,再准备A、B两支大小、外形完全一样的蜡烛,然后把点燃的蜡烛A立在玻璃板前,又把蜡烛B放在玻璃板后面,以A蜡烛为成像物体.

(1)该实验选择两个相同的蜡烛A和B,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2)该实验采用透明薄玻璃板代替日常使用的平面镜,能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      ,从而确定            ,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比日常使用的平面镜      (选填“好一些”或“差一些”).

(3)将蜡烛B在玻璃板后的纸面上来回移动,发现无法让它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你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4)解决以上问题后,蜡烛B与蜡烛A的像能够完全重合,此时若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时,则像将     (选填“靠近’或“远离”)玻璃板移动,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当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时,撤去蜡烛B,并在原蜡烛B的位置放一与玻璃板平行的光屏,则光屏上    (选填“能”或“不能”)显示蜡烛A的像,说明物体通过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6)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接着就连接像与物的对应点,判断连线与镜面是否   ,再分别测量          的距离,判断像与物是否关于平面镜对称.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