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如图所示现象中,物体成实像的是(  )
A.
用放大镜 观察邮票.
B.
探究平面镜 成像的装置
C.
用投影器投影
D.
钢笔“错位”了

分析 (1)成实像的情况有:小孔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都是成的实像;
(2)成虚像的情况有:平面镜成像、折射成像和凸透镜成像中当物距小于1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 解:A、放大镜是利用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制成的,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平面镜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制成的,故该选项符合题意;
D、钢笔“错位”,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实像和虚像的区分情况,实像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0.摩擦生热是通过做功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关于弹簧测力计测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当拉力与弹簧伸长方向不一致时,测量结果偏大
B.当压力方向与弹簧压缩方向不一致时,测量结果偏大
C.不论是测拉力还是测压力,只要力的方向与弹簧伸长或收缩方向不在一直线上,结果都偏小
D.不论是否一致,对结果都没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如图所示,用两个塑料挂钩的吸盘可以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用测力计测出拉开吸盘时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吸盘的直径d,大气压强的表达式是$\frac{4F}{{πd}^{2}}$(用字母符号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请思考下列问题:
(1)实验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P点是2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蜡烛上调或光屏上调或透镜下调.
(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移动(选填“左”或“右”),这次成的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一成像规律应用在幻灯机(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上.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C点(选填“C”或“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用已调好的托盘天平称某物体质量时,发现当在右盘中加 1g砝码时,指针在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侧,减去这1g砝码时,指针又指在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左侧,而砝码盒中质量最小的砝码是1g,遇到这种情况,正确的操作方法是(  )
A.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后再读数
B.调节横梁左边的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后再读数
C.将被测物体移到天平右盘,使天平平衡后再读数
D.移动游码到适当的位置,使天平平衡后再读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电影《闪闪的红星》中有一句歌“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里前一句的“竹排江中游”是以后一句中的青山为参照物的;后一句的“青山两岸走”是以前一句中的竹排为参照物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
【制订计划设计实验】
探究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实验进行:
(1)探究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2)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否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记录的实验数据如表:
实验次数液体的密度
ρ/103kg•m-3
排开液体的体积V/cm3物体的重力
G/N
测力计的示数F/N(在液体中)浮力
F/N
10.8500.700.300.40
21.0500.700.200.50
31.2500.700.100.60
41.0600.800.200.60
51.0700.98
(1)第5次实验,物体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表格中的①、②两处的数据应为:①0.28  ②0.70
【分析论证】
(1)分析第1、2、3次实验的数据,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是否有关.
(2)实验中,两个分探究实验共用的一组数据是第2次实验数据.
(3)根据实验数据,得出的探究结论是: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有关.
【实验拓展】
(1)在完成上述探究过程之后,若还想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则除原有器材之外,下述提供的器材中能较好地帮助我们完成实验的是橡皮泥.(请选“铁块”、“橡皮泥”、“木块”)
(2)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要用到的研究方法有:控制变量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1.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原理是v=$\frac{s}{t}$;
(2)在实验中除了图所示的实验器材,还缺少刻度尺; 
(3)某次实验的过程如图所示,图中的秒表分别表示小车在斜面顶端、中点和底端不同时刻(秒表每格为1s),测出s3=160cm,则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3=0.32 m/s,小车通过斜面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0.4m/s,在s1、s2、s3、三段路程中s2段路程运动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