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7.什么是哈气?冬天的时候,你张开大嘴冲着窗户玻璃“哈~~~”,上面会出现一层雾,这就是哈气.开车的时候,有时候车窗上也会产生一层哈气,影响视线.
根据你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以下问题:
(1)哈气是怎么产生的?
(2)什么时候最容易产生哈气?
(3)谈一谈我们该怎么去处理哈气?

分析 首先要根据生活经验确定题目中提到的白色的“哈气”是什么;
知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根据物态变化时的吸放热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解答 解:
(1)冬天,口中呼出的气体中有大量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高温水蒸气遇到温度低的车窗玻璃,放热液化,在玻璃上面形成一层雾,这就是哈气;
(2)水蒸气遇冷才能凝结成水珠形成“哈气”,所以在温度低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哈气;
(3)司机采取的措施都是从抑制气体液化的条件入手的.
在冬季,司机用暖风提高挡风玻璃的温度,使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而形成“哈气”;
在夏季下大雨时,车外温度较低,关闭车窗后,车内温度较高,挡风玻璃的温度较低,车内水蒸气在挡风玻璃上遇冷可以凝结形成“哈气”,此时打开空调制冷,使车内温度低于挡风玻璃的温度,车内水蒸气不能在挡风玻璃上液化,从而起到预防“哈气”产生的作用.

点评 本题考查了生活中的常见物态变化现象,注重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是一道联系实际的好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小莉去山区旅游,坐在汽车里通过了弯弯绕绕很长一段路程来到了一座村庄.村民告诉她还只是在半山腰,她感到很惊讶.为什么汽车要走这么长的路程呢?小莉回校后请教了科学老师用如图所示的斜面进行模拟实脸.在保持斜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改变斜面的长度.发现斜面越长,拉动小车匀速上升的力F越小.
(1)由此她明白了很长的山路使汽车省力(“省力”或“省功”)的作用.
(2)一辆总质量为2000千克的汽车以10米/秒的速度匀速通过一段长3750米的路程,提高250米,需要
的时间为375秒,所做的有用功为5×106焦.(g取10牛/千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我国自主制造的“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某次试潜顺利完成了既定的下潜深度,当下潜到一定深度时,海水对“蛟龙号”外壳的压强达5×107Pa.
(1)求“蛟龙号”本次下潜的最大深度约为多少?(g取10N/kg,ρ海水=1×103kg/m3
(2)如果“蛟龙号”潜水器一个观测窗的面积约为0.03m2,则潜到最大深度时海水对该观测窗的压力约为多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某市科技馆有机器人和参观者下象棋的展台.机器人取放棋子时用一根“手指”接触棋子表面就可以实现(如图),其奥秘是“手指”内部有电磁铁.
(1)机器人取放棋子是利用了电磁铁的磁性有无(选填“磁性有无”或“磁极方向”)可以控制的特点;
(2)制作象棋棋子的材料应该是下列常见金属材料中的A    
A.铁   B.铜   C.铝;
(3)这种棋子最好不要放置在潮湿的环境中保存,是因为棋子易生锈,影响使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根据下边的四幅图,在下面的空格处填上相应的内容.

(1)甲图:闭合开关,金属棒运动起来,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电动机.
(2)乙图:纸片弹出后,木夹落到杯中,是由于重力的作用.
(3)丙图:房屋被大风掀起,说明空气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小.
(4)丁图:冬天搓手手变热,是由于由于克服摩擦力做功,使得手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觉得暖和.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列数值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洗澡水的温度约60℃
B.家用日光灯的额定电压为40V
C.亚特兰大奥运会上,刘翔跑完110m栏全程用时约8s
D.手抛鸡蛋的杂技演员抛出的鸡蛋从最高处到最低处重力做功大概是0.3J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电脑中的CPU和GPU上通常都装有铜或铝质散热片,这是利用了它们的(  )
A.导热性好B.比热容小C.密度小D.隔热性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两个底面积不等的圆柱形容器,分别盛有甲乙两种不同的液体,将两个完全相同的小球分别浸入这两种液体中,小球静止时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两液面刚好齐平.若将这两小球从液体中取出,则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的变化量△p、△p的大小关系是(  )
A.△p一定小于△pB.△p一定等于△p
C.△p一定大于△pD.△p可能小于△p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小明和同学在玩跷跷板游戏时,发现为使跷跷板匀速转动,体重较轻一方通常会远离跷跷板的中心,大家在充分观察和讨论之后,决定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小梅组提出的猜想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亮组提出的猜想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小明组提出的猜想是:“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小刚提醒小梅组的同学,他们的猜想是错误的,其理由是力和力臂是不同的物理量,不能相互加减.
(2)实验前没挂钩码时,杠杆的平衡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右旋一些(选填“左”或“右”),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小亮想用弹簧测力计和钩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时提出了两种方案:一种按图乙进行实验,一种按图丙进行实验,你认为哪个实验方案更好,请你说明理由:乙;便于从杠杆上直接读取力臂.

(4)小明用丁图中的装置完成了三次实验,根据表一中的数据得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的结论验证了自己组的猜想,但与其他组交流讨论以后发现这一结论并不可靠.除了参考表二小组梅组的数据进行再次实验.请你对小明组的实验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表一
实验序号动力F1(N)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L1(cm)阻力F2(N )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L2(cm)
12112
24224
32222
表二
实验序号动力(N)动力臂L1(cm)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2112
24224
32222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