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关于图中的两类滑轮甲和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能改变拉力的方向B.甲比乙省功
C.甲比乙省力D.甲比乙效率高
C

试题分析: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不能省力;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A.甲是动滑轮,不能改变力的方向,选项错误;
B.根据机械功原理可知,使用热河机械都不能省功,所以B错误;
C.甲是动滑轮可以省力,乙是定滑轮,不能省力,所以C正确;
D.甲、乙提高相同的物体,所以做的有用功相同,而甲需要对动滑轮做额外功,乙不需要,所以甲的效率较低,选项错误;选择C。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滑轮组有两种绕线方法。小明和小红各选取一种方法做实验。
(1)小明采用了如图甲所示的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他通过滑轮组用3N的拉力F将重6.3N的物体匀速提升了0.1m的距离,则有用功为        J,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2)小红采用了另一种绕线方法组装滑轮组,请帮助小红在图乙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身高相同的兄弟二人用一根重力不计的均匀扁担抬起一个900N的重物。已知扁担长为1.8m,重物悬挂点与哥哥的肩之间的距离OA=0.8m,如图所示。则
A.以哥哥的肩A为支点,可计算出弟弟承担的压力为400N
B.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4:9
C.以O为支点,可计算出兄弟二人承担的压力之比为9:5
D.以弟弟的肩B为支点,可计算出哥哥承担的压力为60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小明学习了机械能的知识后,利用橡皮筋、木板、瓶盖等制作了如图所示的抛掷乒乓球的装置。使用时,将乒乓球装入瓶盖,用手指按下抛掷杆,这时橡皮筋被拉长(图甲),这个过程中抛掷杆相当于一个____(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当松开手指,乒乓球被抛出(图乙),这个过程中橡皮筋的____转化为乒乓球的动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单选题

工人利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将一个重为300N的物体在10 s内匀速提升2 m,所用的拉力为150 N,不计绳重和摩擦.以下有关滑轮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约为83.3%
B.动滑轮的重力为100 N
C.拉力的功率为90 W
D.若用该滑轮组提升450 N的重物,则机械效率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计算题

如图所示,轻质木板OB可绕O点转动,OB长1m,细线AB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60N,在C点放一重为50N的物体M,OC长10cm,此时木板在水平位置处于静止状态。现在物体M上再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使物体M在木板上匀速向右移动,经过5s细线AB断裂。若F的大小为10N。求:

(1)物体M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2)当AB断裂时M距O点的距离;
(3)5s内拉力做的功和拉力F的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5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如图(a),杠杆在支架上,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___ ____调节,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杠杆自重的力臂为___ ____ cm.
(2)如图(b),在右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若左边钩码离支点20cm,右边挂钩离支点15cm,每个钩码重为0.5N,则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应为_______N.
(3)如图(c),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与图(b)相比,弹簧测力计示数将___ 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应用设计题

(1)如图所示,当S闭合时,小磁针沿逆时针方向偏转,请画出电源的正负极。
(2)如图所示,要以最省力的方式拉动汽车,请画出滑轮组的绕线方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不详 题型:实验题

(5分)错误!未指定书签。1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某同学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分别做了三次实验,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是图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数据记录如下:
⑴在实验操作中应竖直向上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通过比较第1次和第2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同一滑轮组,通过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⑵在第3次实验中所做的总功是____,机械效率是____。
⑶通过比较第2次和第3次实验数据,可得出结论: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时,动滑轮的个数越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