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铁棍很难被拉伸,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 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均选填“引力”、“斥力”)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安徽滁州定远站岗中学2018九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卷 题型:填空题

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定,R1=10Ω,闭合开关 S,断开开关 S1 电流表示数为 0.3A. 若再闭合 S1,发现电流表示数变化了 0.2A,则电源电压为______V;R2的阻值为_________ 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8年河南省许昌市中考物理一模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设计的家庭电路,电灯开关已断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灯泡和两孔插座是串联的

B. 开关和三孔插座的连接都是错误的

C. 试电笔接触M点,氖管不发光

D. 试电笔插入两孔插座的左孔,氖管发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安徽安庆2018届中考物理二模试卷 题型:单选题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两端电压U保持不变,小灯泡上标有“12V、6W”,定值电阻为R1,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R2,忽略温度对电阻的影响,闭合开关S,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右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1,小灯泡的实际功率为其额定功率的1/4;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至最左端时,电压表的示数为U2,小灯泡正常发光,滑片在变阻器左、右两端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的变化量为ΔP,若U1:U2=3:2。则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R1=48Ω B、U1=24V C、U=36V D、ΔP=6W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安徽安庆2018届中考物理二模试卷 题型:填空题

小明在“测量液体密度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根据表中数据可得到液体密度为______,容器的质量为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实验题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一些同学做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猜想B: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接触面间的压力大小有关;

猜想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产生摩擦力的两物体间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为了检验上述有关猜想是否正确,某同学选用了一块底面与各个侧面粗糙程度均相同的长方体木块,并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

【步骤1】把长方体木块平放在水平的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读出这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如图甲);

【步骤2】再在长方体木块上放上砝码(如图乙),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使砝码与木块一起沿直线匀速运动,比较“步骤2”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步骤3】在水平长木板上铺上一层棉布,把木块平放在棉布上(不加砝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如图丙),比较“步骤3”与“步骤1”中弹簧测力计读数的大小。

(1)在以上的实验步骤中为什么每次都要“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

(2)“步骤2”的设计目的是为了检验上述猜想(A、B、C)中哪一个的正确?(______)

(3)为了检验“猜想C”:是否正确,可在上述实验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步骤,写出你所设计的这一实验步骤。

(4)在“步骤2”中,若木块上方砝码的重为0.5N,当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木块沿直线匀速滑动时,则砝码与木块间摩擦力的大小(______)

A.大于0.5N B.大于零且小于0.5N C.等于0.5N D.等于零

(5)考虑到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较多,在上述探究过程中总要控制某些因素不变,进而寻找摩擦力的大小与另外一个因素的关系,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想想看:在我们已学的物理知识中,研究哪些问题时用到过这种方法?(试举一例)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填空题

压缩的弹簧具有__________能,举高的重锤具有___________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丁蜀学区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物理试卷 题型:单选题

丝绸和玻璃棒摩擦后,玻璃棒带正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玻璃棒中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失去了电子

B. 丝绸上一些正电荷转移到玻璃棒上

C. 玻璃棒上的一些正电荷转移到丝绸上

D. 玻璃棒上的一些电子消失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人教版8年级物理(下)第10章 浮力 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一个质量为160g、体积为 的物体,将它完全浸没在水里,松手后,物体将________(选填“上浮”“悬浮”或“下沉”).(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