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所示的实验,不属于用来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


  1. A.

    真空吸盘
  2. B.

    两纸片靠拢
  3. C.

    覆杯实验
  4. D.

    托里拆利实验
BD
分析:大气压强是由于空气具有重力和流动性而产生的,例如吸盘、瓶吞鸡蛋、马德堡半球实验等.
解答:A、真空吸盘,挤出吸盘内部的空气,大气压大于吸盘内的气压,大气压将吸盘紧紧地压在墙壁上,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B、当向纸中间吹气时,中间的空气流动速度增大,压强减小,纸外侧的压强不变,纸受到向内的压强大于向外的压强,纸在压强差的作用下向中间靠拢,不能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符合题意;
C、覆杯实验,水排出了杯子内的空气,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纸片掉不下来,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不符合题意;
D、托里拆利实验测定出了大气压强的数值,不是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符合题意.
故选BD.
点评:大气压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特别广泛,生活中要注意观察,此题属于生活常识.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6、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将两只完全相同的U形管压强计的金 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表面,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相同的甲、乙U形管上,如图(a)所示.将物体先后浸没在A,B,C三种液体中(A<B<C),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b)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液体 液体A 液体B 液体C
实验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米) 0.02 0.04 0.06 0.02 0.04 0.06 0.02 0.04 0.06
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 1 2 3 2 4 6 3 6 9
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 2 3 4 4 6 8 6 9 1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种液体中,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成正比

(2)王强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 1、4 与7(或 2、5 与 8 或 3、6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李敏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3与4(或 5 与 7)等数据中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你认为王强的分析
合理但结论不完整
,李敏的分析
错误
(均选填“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与 3(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同一物体,下、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差值是一个定值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3和4、5、6和7、8、9
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浸没在不同液体中的同一物体,液体密度越大,物体下、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差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02?苏州)这是电工小组在铺设供电线路时所遇到的问题:在一根已固定好的硬、直塑料管内穿有三根颜色及规格均相同、彼此绝缘的电线,因此无法从伸出塑料管外电线的颜色、粗细等来辨别哪两个端点属于同一根电线的首和尾.
现用如图所示的方框表示不透明的硬、直塑料管(它的两端相距十几米),其中a、b、c表示三根电线伸出塑料管左端外的3个端点,e、f、g表示三根电线伸出塑料管右端外的3个端点.为了辨别e、f、g这3个端点中的哪一个与端点a属于同一根导线的首和尾,某同学想出了一种电学测试方法(见下方法一),但由于缺少该测试方法中所需的足够长的导线,因而无法操作.
现请你根据限定选用的器材及有关注意事项,另外设计一种电学测试方法,以辨别e、f、g这三个端点中的哪一个与端点a属于同一根导线的首和尾.
限选器材:供电电压合适的低压电源1只,小灯泡1只,约0.5米长的导线4-5根.
注意事项:测试过程中不能移动或损坏已固定好的塑料管,也不能把导线从管内抽出来.
电路连接情况:测试要点及辨别方法说明
方法一:
(1)按图连接有关实验器材;
(2)使图中所示导线的P端与a相连,若导线的S端触及e、f、g中的某一端点时,灯泡发光,则该端点与a属同一根电线的首和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解答题

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将两只完全相同的U形管压强计的金 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表面,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相同的甲、乙U形管上,如图(a)所示.将物体先后浸没在A,B,C三种液体中(A<B<C),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b)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液体液体A液体B液体C
实验序号123456789
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米)0.020.040.060.020.040.060.020.040.06
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123246369
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234468691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2)王强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 1、4 与7(或 2、5 与 8 或 3、6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李敏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3与4(或 5 与 7)等数据中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你认为王强的分析______,李敏的分析______(均选填“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与 3(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02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这是电工小组在铺设供电线路时所遇到的问题:在一根已固定好的硬、直塑料管内穿有三根颜色及规格均相同、彼此绝缘的电线,因此无法从伸出塑料管外电线的颜色、粗细等来辨别哪两个端点属于同一根电线的首和尾.
现用如图所示的方框表示不透明的硬、直塑料管(它的两端相距十几米),其中a、b、c表示三根电线伸出塑料管左端外的3个端点,e、f、g表示三根电线伸出塑料管右端外的3个端点.为了辨别e、f、g这3个端点中的哪一个与端点a属于同一根导线的首和尾,某同学想出了一种电学测试方法(见下方法一),但由于缺少该测试方法中所需的足够长的导线,因而无法操作.
现请你根据限定选用的器材及有关注意事项,另外设计一种电学测试方法,以辨别e、f、g这三个端点中的哪一个与端点a属于同一根导线的首和尾.
限选器材:供电电压合适的低压电源1只,小灯泡1只,约0.5米长的导线4-5根.
注意事项:测试过程中不能移动或损坏已固定好的塑料管,也不能把导线从管内抽出来.
电路连接情况:测试要点及辨别方法说明
方法一:
(1)按图连接有关实验器材;
(2)使图中所示导线的P端与a相连,若导线的S端触及e、f、g中的某一端点时,灯泡发光,则该端点与a属同一根电线的首和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0年上海市黄浦区中考物理二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王强和李敏两位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他们将两只完全相同的U形管压强计的金 属盒粘合在一起,作为研究的物体,金属盒的橡皮膜分别朝向外,作为物体的上、下表面,两金属盒分别用橡皮管连在完全相同的甲、乙U形管上,如图(a)所示.将物体先后浸没在A,B,C三种液体中(A<B<C),观察U形管中的液面高度差,如图(b)所示.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液体液体A液体B液体C
实验序号123456789
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米)0.020.040.060.020.040.060.020.040.06
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123246369
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格)2344686912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与3(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2)王强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 1、4 与7(或 2、5 与 8 或 3、6 与 9)等数据中上表面到液面的距离h和甲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关系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深度相同时,液体的密度不同,物体上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不同.李敏同学分析比较了实验序号3与4(或 5 与 7)等数据中乙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下表面受到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无关.你认为王强的分析______,李敏的分析______(均选填“合理且结论完整”、“合理但结论不完整”或“错误”)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表中第四和第五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2 与 3(或 4、5 与 6 或 7、8 与 9)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b)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