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2所示,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的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如图1所示,某小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
①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除了可以消除自身的重力影响,还可以方便地测量或读出
 
.调节时,如发现杠杆左端偏高,应如何操作:
 

精英家教网
②某实验小组记录两组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
根据分析,这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
 
选填:“1”或“2”)的一组肯定有错误.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
 
(选填:大或小).
③如图2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
 

④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3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
 
(选填字母).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⑤如图4所示,实验小组选用长1.6m、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同时将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5可知金属杆重
 
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1)为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同学们进行如图1所示的实验.

①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②小红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时.她将纸板B向后折,纸板B上
不能
不能
(能/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2)同学们要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选择的器材有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火柴.
①某同学先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整凸透镜和白纸间的距离,直到太阳光在白纸上会聚成一个最小、最亮的点,如图2所示,这一操作的目的是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②将凸透镜、蜡烛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进行实验时,某同学点燃蜡烛,沿光具座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的像不完整(如图3所示),接下来的操作是
光屏向上移动
光屏向上移动

③问题解决后,王聪经过规范操作,测量准确,实验记录如下表:
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30.00 10.91 a
2 16.00 16.00 倒立,等大,实像
3 12.00 24.00 b
4 6 / 正立、放大、虚像
根据上表信息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
8
8
cm;
表格中有几项内容漏写了,请你帮助填补:a
倒立、缩小的实像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倒立、放大的实像

在第4次实验时,所成的像是虚像,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像.为了观察到此时的像,眼睛和蜡烛应该在凸透镜的
(“同”或“异”)侧.
④完成实验后,某同学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并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4所示),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
C
C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1是小明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制作的只需要一个砝码的天平,横梁可绕轴O在竖直平面内转动,左侧为悬挂在固定位置P的置物盘,右侧所用砝码是实验室里常见的钩码,用细线挂在右侧带刻度线的横梁上.
(1)下面是小明测量物体质量的几个主要步骤,最合理的顺序是(只填写序号):
BADCEF
BADCEF

A.将悬挂钩码的细线移到右侧横梁的零刻线Q处
B.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C.将待测物体放在天平左侧的置物盘中
D.调整横梁右侧的平衡螺母使横梁上悬挂的重垂线对准底座上的标记
E.移动悬挂钩码的细线使横梁上悬挂的重垂线对准底座上的标记
F.由细线在横梁上的位置对应的刻度值直接得出物体的质量
(2)调节天平至水平位置平衡后,刚把待测物体放在天平左侧的置物盘中时,横梁上悬挂的重垂线将对准底座上标记的
侧(填“左”或“右”);
(3)若某次测量最终达到平衡时钩码位于右侧横梁上的N处,如图2所示,因刻度值尚未标注,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请你写出需测量的物理量(已知钩码质量为m),并推导出被测物体质量的表达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实验探究回顾:
(1)如图甲所示,敲响的音叉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振动
振动
产生的;如图乙,鱼儿能听见拍手声,说明
液体
液体
可以传播声音.
(2)小明通过实验探究了“光的反射定律”,实验过程如下:
①所选实验器材:
平面镜
平面镜
激光手电
激光手电
硬纸板
硬纸板
量角器
量角器
等.
②如图甲进行实验并将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小明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光在反射时,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实验次数  1  2  3 4 5
入射角i(°) 20 40 45 60 70
反射角r(°) 20 40 45 60 70
③比较图丙和图丁,小明得出的结论是: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3)如图1,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常选用一块
玻璃板
玻璃板
作平面镜,将其竖立在铺有白纸的桌面上.将一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前,另选一只相同的未点燃的蜡烛放在镜后进行观察.选用两只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像与物的大小
像与物的大小

(4)一个小组在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如图2所示,当把蜡烛放在
c或d
c或d
点时,光屏上出现倒立、放大的像,生活中的
投影仪
投影仪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把烛焰放在
e
e
点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生活中的
放大镜
放大镜
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工作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如图1所示,某小组研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器材:有刻度的杠杆、若干个相同的钩码、弹簧测力计等,O为杠杆的支点.
精英家教网
(1)实验前,应先调节杠杆在
 
位置平衡.这样做的目的是
 
,调节时,发现杠杆左端偏低,则将左端螺母向
 
调节.
(2)某实验小组记录两组数据如下:
实验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2 20 1 10
2 1 8 2 4
根据分析,这组数据中,实验序号为
 
(选填:“1”或“2”)的一组肯定有错误.检查发现是测量动力臂时读错了,动力臂的实际值比记录值
 
(选填:大或小).
(3)如图2所示,弹簧测力计在C处由竖直向上逐渐向右倾斜拉动杠杆,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选填:变大、变小或保持不变),其原因是
 

(4)某次实验中,若采取如图3所示的方式悬挂钩码,杠杆也能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杠杆上每格等距),但老师却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这种方式,这主要是以下哪种原因
 

A.一个人无法独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钩码
C.力臂与杠杆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数目过多
(5)如图4所示,实验小组选用长1.6m、粗细均匀的一只金属杆,绕O点在竖直平面内自由转动,同时将一个“拉力--位移传感器”竖直作用在杆上,并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始终保持平衡.该传感器显示其拉力F与作用点到O点距离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金属杆重
 
N.
(6)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句话“托盘天平是支点在中间的等臂杠杆,天平平衡时砝码的质量等于被测物体的质量”.实际上使用天平经常同时用到砝码和游码,此时被测物体的质量应
 
砝码的质量(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7)如图5所示的案秤是个不等臂杠杆,请你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说明用几个不重的砝码就能平衡盘中重得多的货物的道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