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如图甲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均为60N;A的边长为0.1m,B的边长为0.2m;正方体A的密度为6×103kg/m3.(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kg/m3,g取10N/kg)求:
(1)求正方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若一个正方体平放,另一个叠放在它上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在图乙的方框内画出它们叠放的示意图;
(3)正方体A、B的密度之比=?
(4)用手将正方体B浸没在大鱼缸的水中,试通过计算分析:放手后,B最终静止的状态是漂浮、悬浮还是沉底?

【答案】分析:(1)已知A受到的重力为60N,A的边长为0.1m,要求正方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可先求出A的底面积,再利用把A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压力等于重力这一条件,最后利用公式P=求出.
(2)因两个正方体叠放在一起,则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力一定,所以根据P=可判断压强最大时的状态.
(3)已知A的边长为0.1m,B的边长为0.2m,可先求出A、B的体积,因受到的重力均为60N,则根据公式ρ=求正方体A、B的密度之比ρA:ρB
(4)将正方体B浸没在大鱼缸的水中,根据密度之比求出B的密度,即可与水的密度比较得出.
解答:解:(1)因正方体A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则F=G=60N,
又SA=(0.1m)2=0.01m2
所以p===6000Pa.
(2)由于两个正方体叠放在一起,则对水平地面产生的压力一定,
根据P=可知,受力面积为最小时,产生的压强最大,
所以边长小的正方体A放在下面的产生的压强最大,示意图如下:

(3)由题意知:GA=GB,则mA=mB
根据ρ=得:
====
(4)∵ρB=ρA=×6×103kg/m3=0.75×103kg/m3<ρ=1.0×103kg/m3
∴放手后,浸没在水中的正方体B在水中上浮,最终静止时在水面处于漂浮的状态.
答:(1)正方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6000Pa.
(2)图略;
(3)正方体A、B的密度之比=
(4)用手将正方体B浸没在大鱼缸的水中放手后,B最终静止在水面处于漂浮的状态.
点评:本题考查了压强的、密度和浮力的计算,在解题时要记住相关公式,灵活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崇明县二模)如图甲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的边长为0.2米,B的边长为0.3米,A的密度为3000千克/米3,B的密度为2000千克/米3.g=10N/kg

①求正方体A的质量;
②求正方体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③若正方体A、B在底部中间挖去厚度为0.1米,底面积为S的相同柱形后,如图乙所示,A、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和pB′.则pA′、pB
不能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相等,请通过计算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海珠区一模)如图甲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受到的重力均为60N;A的边长为0.1m,B的边长为0.2m;正方体A的密度为6×103kg/m3.(已知:水的密度ρ=1.0×103kg/m3,g取10N/kg)求:
(1)求正方体A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2)若一个正方体平放,另一个叠放在它上面后,水平地面受到的压强最大,在图乙的方框内画出它们叠放的示意图;
(3)正方体A、B的密度之比
ρAρB
=?
(4)用手将正方体B浸没在大鱼缸的水中,试通过计算分析:放手后,B最终静止的状态是漂浮、悬浮还是沉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4年上海市崇明县九年级中考一模(即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题型:计算题

如图甲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的边长为0.2米,B的边长为0.3米,A的密度为3000千克/米,B的密度为2000千克/米

(1)求正方体A的质量;

(2)求正方体B水平地面的压强;

(3)若正方体A、B在底部中间挖去厚度为h,底面积为0.01米的相同柱形后,如图乙所示,A、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则       (选填“能”或“不能”) 相等,请通过计算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2013年上海市崇明县中考物理二模试卷(解析版) 题型:解答题

如图甲所示,实心均匀正方体A、B放置在水平地面上,A的边长为0.2米,B的边长为0.3米,A的密度为3000千克/米3,B的密度为2000千克/米3.g=10N/kg

①求正方体A的质量;
②求正方体B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③若正方体A、B在底部中间挖去厚度为0.1米,底面积为S的相同柱形后,如图乙所示,A、B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压强pA′和pB′.则pA′、pB′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相等,请通过计算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