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4.王丽同学在做“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中时,所连接的电路图如图所示,当闭合开关后(  )
A.电压表烧坏B.电流表读数为零C.电压表有读数D.电流表烧坏

分析 由电路图可知,开关闭合时,电压表串联接入电路,电路断路,据此分析各选项,然后答题.

解答 解:由电路图可知,电压表串联接在电路中,开关闭合时,电路断路,电路电流为零,电压表测电源电压,电压表有示数.
故选BC.

点评 本题是一道基础题,分析清楚电路结构、知道电压表的接法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不存在斥力
B.水壶里的水烧开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C.某种燃料的质量越大,其热值越大
D.上学路上闻到路边槐树花香,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6.已知酒精的热值是3.0×107J/kg,问2kg酒精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是多少焦耳?若这些热量全部被100kg温度是20℃的水吸收,试计算水的温度将升高至多少摄氏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物体的动能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将小球A、B分别拉到与竖直方向成一定角度θ的位置,然后都由静止释放,当小球摆动到竖直位置时,将与静止在水平面上的木块C发生碰撞,木块都会在水平面上滑行一定距离后停止.图中的摆长L都相同,θ1<θ2,球A、B的质量分别为mA、mB(mA<mB).

(1)如图甲、乙所示,同时释放A、B,观察到它们并排摆动且始终相对静止,同时到达竖直位置.这表明两小球在摆动过程中的任一时刻的速度大小与小球的质量无关.
(2)如图甲、乙所示,观察到B(A/B)球能将木块C撞得更远..
(3)图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图丙中小球B到达竖直位置时的速度.
(4)如图乙、丙所示,丙中木块C滑行得更远些,由此可得出结论:质量相同时,物体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如图为小明“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的实验过程图:
(1)若在使用压强计前,发现U型管内水面已有高度差,通过方法②(选填序号)可以进行调节.
①从U型管内向外倒出适量水;②拆除软管重新安装;③向U型管内加适量水;
(2)比较图A、图B、图C,得出结论: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将图A中的探头逐渐下移,可观察到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逐渐变大,得出结论:液体密度一定,深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4)向图B中的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浓盐水,为使探头在液体中的深度与加盐水前的深度相同,应将探头位置上移(选填“上移”、“不变”或“下移”),并且观察到U形管内液柱的高度差变大,可得出结论:深度相同,液体密度越大,液体压强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如图所示,先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壁玻璃筒里放一小团棉花,然后迅速压下活塞,筒内棉花燃烧起来.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是,活塞压缩玻璃筒内的空气,对筒内空气做功,使空气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就燃烧起来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在“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的实验中:
(1)图1所示压强计在空气中时,U形管两边的液面应当相平,如连接好装置后发现两边液面不平,调节的方法是:b(填序号)
a.将此时右边管中高出的液体倒出
b.取下软管重新安装
(2)压强计是通过U形管液面的高度差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使用前还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U形管中的液面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该装置不漏气(选填“漏气”或“不漏气”).
(3)比较图2甲、乙和丙三图,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在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4)比较图2丙、丁两图,则可以观察到U型管两边液面高度差不同,说明:在同一深度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

(1)发光体“F”、凸透镜(焦距为f)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实验前应将光屏向下调整,使发光体“F”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保持图中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当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时,保持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取一只与原实验中焦距相同但镜面直径较小的凸透镜,替代原来的凸透镜再次实验,所成的像与原来的像相比,你可观察到的现象有像比原来暗.
(4)实验时还发现,当发光体“F”在距透镜15-30cm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以外处,但是,当他们把发光体F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太大;
(5)为了让发光体“F”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保持发光体“F”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距变小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此透镜焦距小于15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做法二:保持发光体“F”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发光体“F”和透镜之间再放置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此实验联系实际即模拟了远视眼(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的形成及矫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