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小组同学实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l)天平调好后,小明按如图1所示的方式称物体的质量,小华立即对小明说:“你操作时至少犯了两个错误.”请将错误之处填写在横线上,
用手拿砝码
用手拿砝码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2)小组同学取同种物质组成的三个不同物体,小明测量了物体A、B的质量和体积之后,小华测量物体C的质量和体积.她用调节好的天平称C物体的质量,当把物体放到天平左盘时,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所处的位置如图2所示,天平平衡.请将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物体 A B C
质量m/g 10.8 21.6
体积V/cm3 4.0 8.0
(3)小华将物体C放到盛有30cm3水的量筒中,量筒中的水面如图3所示,请将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4)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得结论: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5)若有相同物质组成的物体D,体积是27cm3,它的质量是
72.9
72.9
g.
分析:(1)天平是精密的测量仪器,在使用时必须遵守固定的规则,如:要左物右码放置、用镊子夹取砝码、使用前先调节等;
(2)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首先要明确标尺的分度值,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与游码所对刻度之和;
(3)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首先要明确量筒的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面最凹处所对刻线相平;
(4)根据表格中质量变化关系和体积变化关系总结结论;
(5)根据某一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以得到物体的密度;已知物体的密度和体积,利用公式m=ρV得到其质量.
解答:解:(1)读图可知,操作中的错误有:
①用手拿砝码(应用镊子夹取);
②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应左物右码);
③游码没有移到“零”点(调节平衡螺母前,应先将游码移至零刻线处); 
(2)在天平的标尺上,1g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的质量是0.2g,即天平的分度值为0.2g;
被测物体的质量为20g+10g+2.4g=32.4g;
(3)在量筒上,10cm3之间有5个小格,一个小格代表2cm3,即量筒的分度值为2cm3,液面最凹处与42cm3相平,所以物体的体积为42cm3-30cm3=12cm3
(4)在实验数据中,质量是成倍增加的,体积也是成倍增加,并且增加的倍数关系相同,所以实验结论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5)物体的密度为ρ=
m
V
=
10.8g
4.0cm3
=2.7g/cm3
当体积为27cm3时,物体的质量为m2=ρV2=2.7g/cm3×27cm3=72.9g.
故答案为:(1)用手拿砝码;物体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
(2)32.4;
(3)12;
(4)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5)72.9.
点评:①天平是最常用的物理仪器之一,它的使用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对于天平不平衡时的处理,在调节时和在称量中是完全不同的,一定切记.
②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与质量、体积大小无关.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3?黄埔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继续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他们把发光物体A分别放在焦距f为15厘米、10厘米和5厘米的凸透镜前,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实验装置,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u和像的高度h.记录数据如表一、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一:发光体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1 15 20 18.0
2 15 30 6.0
3 15 45 3.0
4 15 60 2.0
表二:发光体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5 10 20 6.0
6 10 30 3.0
7 10 40 2.0
8 10 60 1.2
表三:发光体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9 5 10 6.0
10 5 15 3.0
11 5 20 2.0
12 5 25 1.0
①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发光物体A的高度为
6
6
厘米.
②分析比较表一、表二或表三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同一发光体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随物距增大而减小
同一发光体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像高随物距增大而减小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1与5与11、2与6、4与8
1与5与11、2与6、4与8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焦距的关系.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与5与9、3与6与10或4与7与11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
物距与焦距比值相同
物距与焦距比值相同
时,同一发光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⑤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探究目的更全面,你认为他们还应需添加的器材为
(选填“甲”或“乙”),重复上述实验.
器材:甲(焦距f为20厘米的凸透镜)
乙(高度h为2厘米的发光体B)
请在表四的第二、三列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实现与表一数据进行比较,达到研究目的.
表四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cm)
像高
h(cm)
13
14
15
16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2013?苏州)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提出了一些猜想,小组将对猜想进行验证.
(1)如果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有多个,要研究机械效率与某个因素的关系,需要先控制其他几个因素不变,这种方法在科学探究中被称作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

(2)下列A、B是同学提出的两个猜想:
猜想A: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细线的绕法有关;
猜想B:两个相同滑轮组成的滑轮组,其机械效率与滑轮组提升的物重有关;
(3)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同学们准备分别按图1、图2、图3和图4的滑轮组进行实验.

(a)按图
1、3
1、3
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时用来验证猜想A的,若实验测得两个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
相等
相等
(相等/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A是错误的;
(b)按图
1、2
1、2
滑轮组准备做的两个实验时用来验证猜想B的,若实验测得两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小不相等,则可初步判断猜想B是
正确
正确
(正确/错误)的.
(4)接着,小组进行了实验验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阅读理解

(2010?杨浦区二模)某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有时光屏上不能成像; 有时能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有时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为了 研究产生这些现象的条件和规律,该小组同学进行实验,并将每次实验中的相关数据及现象记 录在下表中.
表一(凸透镜的焦距为 f1=10 厘米)   表二(凸透镜的焦距为 f1=12 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像的大小 实验序号 物距(厘米) 像距(厘米) 像的大小
1 5 光屏上不能成像 5 6 光屏上不能成像
2 15 30 放大 6 15 60 放大
3 20 20 等大 7 24 24 等大
4 30 15 缩小 8 30 20 缩小
①分别比较实验序号 1 或 5 中的物距与各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关系,及成像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物体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的同一侧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物体在焦点之内,在凸透镜的同一侧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②继续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并把表格中的物距u与像距v分别与各自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进行比较,发现当
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
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
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当
当物距与像距相同且都等于二倍焦距
当物距与像距相同且都等于二倍焦距
时,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当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
时,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
③请进一步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 与 3 与 4(或 6 与 7 与 8)数据中的物距u与像距v及所成像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④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数据并经运算后可归纳得出的结论是:
1
u
+
1
v
=定值
1
u
+
1
v
=定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如图甲所示是某实验小组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情景:
(1)实验中应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这是因为它们都能反射光,但平面镜
不透光
不透光
,不能确定像的位置.
(2)点燃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蜡烛B,直到看上去与蜡烛A的像A′完全重合.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
确定像的位置
确定像的位置

(3)如图乙是该小组的实验记录,通过分析他们发现像与物到玻璃板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玻璃板垂直.但老师认为该小组同学实验存在不足之处,提醒他们应该保持
玻璃板
玻璃板
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
蜡烛A
蜡烛A
的位置,重复上面的实验步骤.(选填“蜡烛A”、“蜡烛B”和“玻璃板”)
(4)该小组同学还想探究平面镜究竟成实像还是虚像,需要的器材是:
光屏
光屏

(5)小雨同学注意到课本上建议选用棋子来做实验如图丙,请你说出与用点燃的蜡烛相比,用棋子来做实验的好处是:
实验过程中两个棋子的大小完全相同,而点燃的蜡烛长度变短
实验过程中两个棋子的大小完全相同,而点燃的蜡烛长度变短
;不足之处是:
棋子成的像没有烛焰清晰
棋子成的像没有烛焰清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某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

(1)实验前应先调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同一高度
同一高度
上.若它们的位置固定不动,移动光屏,在屏上
不能
不能
(填“能”或“不能”)观察到清晰的烛焰的像,其原因是
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不能用光屏接收

(2)该小组同学根据实验记录,绘制了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u跟实像到透镜的距离v之间的关系(如图乙),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10cm
10cm

A.60cm   B.40cm  C.20cm   D.10cm
(3)实验完成后,一个同学根据课前收集到的一些资料,提出了两个与实际联系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请帮助解决.
①投影仪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为什么看电影时观众看到的是正立的?
答:
电影片是倒立放置的.
电影片是倒立放置的.

②某校毕业班同学照集体相时,发现在照相机的毛玻璃上还有些同学没有照到,如果学生的位置不动,应将照相机
远离
远离
(“靠近”或“远离”)该毕业班的同学,并将照相机的镜头
后缩
后缩
(填“前伸”或“后缩”).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