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题目】为比较两种液体的吸热能力,小军用图1中两个相同的装置做实验,实验器材还有天平和钟表.收集的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1)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2所示.此温度值是 ℃.

(2)实验中,用 间接反映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 (选填“液体1”或“液体2”)的吸热能力较强.物理上用 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吸热能力.

物理量物质

质量/g

初始温度/℃

加热时间/min

最终温度/℃

液体1

50

20

5

45

液体2

50

20

5

68

【答案】(1)26;(2)加热时间;(3)液体1;比热容

【解析】

试题分析:(1)由图示温度计确定其分度值,然后读出其示数;

(2)用相同的酒精灯对液体加热,液体在相等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实验采用了转换法,可以通过比较较热时间长短比较液体吸收热量的多少.

(3)质量相同的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温度升高量越小,物质吸热能力越强,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物体吸热能力越弱;不同的物质吸热能力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用比热容来描述.

解:(1)由图示温度计可知,其分度值为1℃,其示数为26℃.

(2)用相同的酒精灯对液体加热,在相等时间内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越长,液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可以用加热时间长短表示吸收热量的多少.

(3)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相同质量的液体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液体1升高的温度低,液体1的吸热能力强;物理学上用比热容表示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

故答案为:(1)26;(2)加热时间;(3)液体1;比热容.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宇同学质量为60kg,双手倒立在地面上,每只手掌与地面的接触面积是015m2

求:1小宇的重力。

2小宇双手倒立时对地面的压强。g=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科学发展的历程中,许多物理学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伽利略提出了“万有引力”
B.牛顿首先通过实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不需力来维持
C.托里拆利最早通过实验测量出了大气压的值
D.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两个相同的容器分别装满了质量相等的甲、乙两种液体,用同一热源分别加热,液体温度与加热时间关系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液体的比热容大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B.如果升高相同的温度,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同

C.加热相同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等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D.加热相同时间,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大于乙液体吸收的热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流程图是用来说明单缸四冲程汽油机的一个工作循环及涉及到的主要能量转化情况.关于对图中①②③④的补充正确的是( )

A.①做功冲程 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③压缩冲程 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B.①压缩冲程 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做功冲程 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C.①做功冲程 ②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③压缩冲程 ④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D.①压缩冲程 ②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③做功冲程 ④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为了让坐在不同位置的观众,都能看到银幕上的景物,电影银幕都是用非常粗糙的白布来制作的这是由于的缘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以下实例,力对物体没有做功的是: ( )

A. 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B. 小明将水桶从地面上提起

C. 吊车吊着货物在空中水平匀速移动

D. 用力搬桌子而未搬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杠杆的平衡状态是指杠杆处于 或匀速转动状态.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杠杆如图a所示,可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如图b所示,在A位置上挂两个相同钩码共重4N,小明在B位置可施加 N竖直向下的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水平位置的好处是:

(3)如图c所示,弹簧测力计由竖直方向逐渐向左转动.使杠杆始终保持水平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 (变大/变小/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是小刚在课余时间制作的一支竹笛,在竹管开口处向管内吹气时,竹笛可以发出美妙的笛声,推拉铁丝环时,音调可以改变.

竹管开口 管侧劈形小口 竹管 木劈 布团 铁丝

1)吹奏竹笛时,振动发声的物体是

2)当布团分别位于abc三个位置时,竹笛发出声音音调最高的位置是 ,音调最低的位置是

3)在中国的民族乐器中,还有哪些乐器的发声原理与此相似? 请举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