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15.如图所示,水平地面上放有轻质柱形容器A和实心正方体B,A的底面积为1×10-22,高为0.4米,其中盛有深度为0.2米的水.B的质量为20千克,体积为8×10-33

①求A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
②求B的密度ρB
③小陆同学将同一个物体先后放入容器A中(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叠放在B正方体上表面中央.并作出了如表所示的猜想,请你分析判断猜想是否可能成立,如果猜想成立,求物体的质量m.
 猜想判断(选填“可能”或“不可能”) 
 (1)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p等于B对地面压强pB 
不可能
 (2)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p等于B对地面压强增加量△pB 
不可能

分析 ①知道A中水的深度,根据p=ρgh求出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②知道B的质量和体积,根据ρ=$\frac{m}{V}$求出B的密度;
③根据V=L3求出B的边长,再根据S=L2求出B的底面积.
(1)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p=$\frac{F}{S}$=$\frac{G}{S}$求出B对地面的压力,根据p=ρgh求出A中装满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然后比较两者的关系判断此种情况是否可能;
(2)物体叠放在B正方体上表面中央后,对地面压力的增加量等于物体m的重力,根据p=$\frac{F}{S}$=$\frac{G}{S}$求出B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若水不溢出,物体放入容器A中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求出排开水的体积,进一步求出水深度的增加量,根据p=ρg△h求出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根据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等于B对地面压强增加量得出等式,等式无解说明此种情况不可能;若水溢出,容器内水深度的增加量等于容器的高减去水的深度,根据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等于B对地面压强增加量得出等式即可求出m的大小,然后求出原来水的体积、水的重力,再与物体的重力相比较判断是否可能.

解答 解:①A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gh=1.0×103kg/m3×10N/kg×0.2m=2000Pa;
②B的密度:
ρB=$\frac{{m}_{B}}{{V}_{B}}$=$\frac{20kg}{8×1{0}^{-3}{m}^{3}}$=2.5×103kg/m3
③正方体B的边长:
L=$\root{3}{V}$=$\root{3}{8×1{0}^{-3}{m}^{3}}$=0.2m,
正方体B的底面积:
SB=L2=(0.2m)2=4×10-2m2
(1)因水平面上物体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当B正方体上表面未放物体时,B对地面的压强:
pB=$\frac{{F}_{B}}{{S}_{B}}$=$\frac{{G}_{B}}{{S}_{B}}$=$\frac{{m}_{B}g}{{S}_{B}}$=$\frac{20kg×10N/kg}{4×1{0}^{-2}{m}^{2}}$=5000Pa,若B正方体上表面叠放物体,其对地面的压强更大;
A中装满水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
p′=ρgh′=1.0×103kg/m3×10N/kg×0.4m=4000Pa,
因pB>p′,
所以,物体放入容器A中水对容器底的压强不可能等于物体叠放在B正方体上表面中央后对地面的压强,故猜想(1)不可能;
(2)物体叠放在B正方体上表面中央后,对地面压强的增加量:
△pB=$\frac{△F}{{S}_{B}}$=$\frac{mg}{{S}_{B}}$,
(a)若水不溢出,
因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
所以,物体放入容器A中受到的浮力F=G=mg,
由F=ρgV可得,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V=$\frac{{F}_{浮}}{{ρ}_{水}g}$=$\frac{mg}{{ρ}_{水}g}$=$\frac{m}{{ρ}_{水}}$,
水面上升的高度:
△h=$\frac{{V}_{排}}{{S}_{A}}$=$\frac{m}{{ρ}_{水}{S}_{A}}$,
水对容器底部压强的增加量:
△pg△h=ρg$\frac{m}{{ρ}_{水}{S}_{A}}$=$\frac{mg}{{S}_{A}}$,
若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等于B对地面压强增加量,
则$\frac{mg}{{S}_{A}}$=$\frac{mg}{{S}_{B}}$,
解得:SA=SB,与题意不符,故此种情况不可能;
(b)若水溢出,则容器内水深度的增加量△h=H-h=0.4m-0.2m=0.2m,
若水对容器底部压强增加量等于B对地面压强增加量,
则ρg△h=$\frac{mg}{{S}_{B}}$,
解得:m=ρSB△h=1.0×103kg/m3×4×10-2m2×0.2m=8kg,
原来水的体积:
V=SBh=1×10-2m2×0.4m=4×10-3m3
原来水的重力:
G=mg=ρVg=1.0×103kg/m3×4×10-3m3×10N/kg=40N,
因G<G=G=mg=8kg×10N/kg=80N,
所以,物体不可能漂浮,故此种情况不可能.
答:①A中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为2000Pa;
②B的密度为2.5×103kg/m3
③(1)不可能;(2)不可能.

点评 本题考查了液体压强公式和密度公式、重力公式、物体浮沉条件、是浸没的压力、压强定义式的应用,正确的判断物体m放入A中水是否溢出是关键.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5.小李同学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鹅卵石的密度.

(1)如图甲所示,小李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过程中的操作错误是游码没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上.
(2)小李纠正错误后,重新调节天平平衡并测量鹅卵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右盘砝码和游码如图乙所示,鹅卵石的密度为2.7g/cm3
(3)若鹅卵石磨损后,它的密度将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若小李在图丙中读数正确,在图丁中读数时视线仰视,所测得鹅卵石的密度将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如图所示为泉州“海丝公园“主雕塑“帆影“在水中的倒影,“帆影“顶端距水面35m,帆彩在水中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水中“帆影“像的顶端离水面的高度为35 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3.如图所示,在课桌的C点用最小的力把桌腿A抬离地面,在抬起时桌腿B没有滑动,请在C点画出这个力的示意图,并标出它的力臂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0.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实验中,让木块由静止开始沿斜面滑下,木块在三种不同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分别停留在如图所示的位置.

(1)实验让木块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是为了使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
(2)木块进入水平面后,在运动过程中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重力和支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关于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正确的是(  )
A.调节天平的横梁平衡时,若横梁静止时指针向左偏,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B.使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时,玻璃泡可以接触到容器壁
C.使用电压表时,可以将它直接接在电源两极
D.使用弹簧测力计时,拉力的方向必须在竖直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如图所示,灯泡规格均相同,甲图中电压恒为6V,乙图中电压恒为12V.分别调节R1、R2使灯均正常发光,可变电阻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值之比R1:R2=1:4.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4.在图中,画出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调节凸透镜与纸的距离,可以找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测得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是15c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15cm;
(2)从左至右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使它们在同一条直线上,并调节三者的高度,使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他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光屏总找不到像,其原因可能是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写出一种即可)
(4)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填写像的性质);投影仪(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5)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将蜡烛向远离透镜方向移动,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方向移动(“远离”或“靠近”),光屏上的像将变小(“变大”、“变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