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9.投影仪是教学中常用的仪器,如下图所示是投影仪的结构图,在水平放置的凸透镜的正上方有一与水平面成45°角的平面镜,右边竖直放一屏幕.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和平面镜后,可在屏幕上成一清晰的像.一教师在使用投影仪时,发现在屏幕上的画面太小,正确的调节方法是增大(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填“上调”或“下调”)凸透镜.好奇的小明同学家里拿来一架简易的潜望镜,课后在黑板上写了一个“R”字,请问他通过潜望镜看到的像应是图乙中的①(填数字序号).

分析 (1)投影仪成像的原理: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2)首先要弄清潜望镜的原理,是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再反射到人的眼里,人就能从低处看见地上面的、远处的景物.总之是平面镜成像.

解答 解:(1)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因此要使屏幕上的画面变大,则需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即增大投影仪与屏幕间的距离,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间的距离,这样屏幕上较小的画面将变大.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远处的景物反射的光,照射到潜望镜上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光线再反射到下面这块平面镜上,所成的像和物体关于下面这块平面镜对称,所以观察者通过该潜望镜看到的物体的像,同实际物体上下、左右关系都是一致的,故他通过潜望镜看到的像应是图乙中的①.
故答案为:增大;下调;①.

点评 (1)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来解决照相机、投影仪的成像需要;注意物距是透镜和投影片之间的距离,像距是投影机与幕布之间的距离,要注意区分.
(2)本题还考查的是平面镜成像原理及应用.一定要熟练掌握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等大、正立的虚像.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9.下图所示的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  )
A.
运动员把球踢飞
B.
人们在扶梯上匀速下降
C.
汽车绕着环岛匀速行驶
D.
加速上升的火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所示不能够用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解释的是(  )
A.
水库大坝设计成下宽上窄
B.
向两张白纸中间吹气,白纸向中间靠拢
C.
向硬币上方用力吹气,硬币向上跳起
D.
用漏斗向下吹气乒乓球不落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7.“猴子捞月”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我们知道猴子其实捞不到“月亮”,因为猴子看到的是月亮的虚(填“实”或者“虚”)像,看到的月亮比水中月亮的“像”一样大(填“大”、“小”或者“一样大”),看到的月亮到水面的距离比水中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等距(填“近”、“远”或“等距”),猴子还看到了井壁上的青苔(水面以下),那是青苔的虚(填“实”或“虚”).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4.某科学兴趣组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次数∠BOF∠AOE
130°60°,
245°45°
340°40°
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实验中,先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观察反射光线的方向如何改变,经过多次实验和测量后,测量记录如上表所示,请思考下列问题:
(1)上表数据中有一处错误,请指出并改正:第一次实验中反射角应为30°.
(2)把纸板右半面向前或者向后折,观察现象,你得出结论:反射光线、法线、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内.
(3)用激光笔让光线沿着BO方向射向平面镜,观察现象,你得出结论:反射光路是可逆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在研究摩擦力的实验中,将木块置于水平桌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如图所示),木块的运动状态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下表所示(每次木块与桌面的接触面相同,对桌面的压力相同).在第1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为0.5 N;木块与桌面的滑动摩擦力为0.7 N;在第3、4、5次实验中,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大小f3、f4、f5的关系是f3=f4=f5
实验次数木块运动状态弹簧测力计示数
1静止0.5
2静止0.6
3加速0.8
4匀速0.7
5减速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作图题

1.如图是电磁铁磁感线,请在图中标出两个磁极的名称,画出A点的磁场方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下列图片中,不属于模型的是(  )
A.B.
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如图所示,一玻璃砖内有一凸形气泡,一束平行光垂直射向玻璃砖的侧面,通过玻璃砖后,光线将会发散(填“平行”或“会聚”或“发散”).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