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家教网 > 初中物理 > 题目详情
4.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就是著名的焦耳定律.

分析 根据焦耳定律的掌握分析答题.

解答 解: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跟电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跟通电时间成正比,这个规律叫做焦耳定律.
故答案为:电流的二次方;通电时间.

点评 本题是一道概念题,熟练掌握焦耳定律即可正确解题.

练习册系列答案
相关习题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如图是“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关系”的实验.在甲、乙两次实验中,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中的木块速度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B.图甲中的木块只受到拉力、滑动摩擦力等两个力
C.图甲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D.该实验得出的结论:物体间接触面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小动越来越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如图是一种充电鞋的结构示意图.当人走动时,会驱动磁性转子旋转,使线圈中产生电流,产生的电流进入鞋面上锂聚合物电池.这种充电鞋的工作原理是(  )
A.磁极间的相互作用B.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转动
C.电磁感应现象D.电流的磁效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不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交换位置
B.蜡烛、光屏不动,透镜靠近蜡烛
C.透镜、光屏不动,换一个焦距为原来两倍的透镜,并将蜡烛靠近透镜
D.透镜、光屏不动,换一个焦距为原来一半的透镜,并将蜡烛靠近透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发光体“F”、凸透镜(焦距为f)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实验前应将光屏向下调整,使发光体“F”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
(2)保持图中发光体“F”和凸透镜位置不变,左右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的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3)将发光体“F”从图示位置向右移至A点,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4)当发光体“F”移到一倍焦距内,你可观察到光屏上有光斑.(“有光斑”或“无光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计算题

9.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不变,标有“6V  3.6W”的小灯泡 L 两端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关系如图乙所示,R1 为定值电阻.当开关 S、S1、S2  都闭合且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位于 a 端时,小灯泡恰好正常发光,此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 6W;当 S、S1闭合,S2 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滑到 b 端,电流表的示数是0.2A.求:

(1)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RL和定值电阻R1 的阻值.
(2)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
(3)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P 的位置,开关的断开或闭合改变电路结构,使电路的总功率最小是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6.一个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下落,速度越来越大,相继经过B、C两点,如图所示.若A、B两点间的距离等于B、C两点间的距离,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动能不变
B.小球在C点的重力势能小于在B点的重力势能
C.小球所受的重力在AB段做的功等于在BC段做的功
D.小球所受的重力在AB段做功的功率等于在BC段做功的功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2.在“测量动滑轮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小明用如图所示的动滑轮提升钩码,改变钩码的数量,正确操作,实验数据如下.
实验
序号
钩码重
G/N
钩码上升
高度h/cm
拉力
F/N
绳端移动的
距离s/cm
1.010.00.720.0
2.015.01.230.0
3.020.01.7
(1)实验时,用手竖直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挂在动滑轮下的钩码缓缓上升.
(2)第①次实验测得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71.4%.
(3)第③次实验时,钩码上升的速度为0.5m/s,则拉力的功率为1.7W,表格①处,应该填写40.0.
(4)由表中实验数据分析可知,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物重增大,机械效率将增大(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初中物理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3.小捷在海边捡到一个精美的小石块,他想测量该石块的密度,于是利用家里的长刻度尺、两个轻质小桶(质量不计)、细线、水杯、水,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1)用细线将刻度尺悬挂在晾衣架上,调整悬挂点的位置,当刻度尺在水平位置平衡时,记下悬挂点在刻度尺上的位置为O.向水杯内倒入适量的水,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如图甲所示.
(2)将石块浸没在该水杯内的水中,不取出石块,将杯中的水缓慢倒入一个小桶中,至杯内水面下降到标记处(石块未露出水面),此时小桶中水的体积等于石块的体积.(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将石块从水杯内取出,放入另一个小桶中,将装有石块和水的两个小桶分别挂在长刻度尺的左右两端,移动小桶在长刻度尺上悬挂点的位置,直到刻度尺恢复平衡,如图乙所示,记下这两个悬挂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l1和l2.则测得石块的密度为ρ=$\frac{{L}_{2}}{{L}_{1}}$•ρ.(用l1、l2和ρ表示)
(4)实验结束后,小捷反思自己的测量过程,由于从水杯内取出的石块沾有水,导致最后的测量结果会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