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填空题
氢气球和下面挂的吊篮总重110N,氢气球受到空气浮力为135N,若氢气球和吊篮在匀速上升,则它受到空气阻力是_________________N;若要氢气球以原来大小的速度匀速下降,则需在吊篮内再增加重___________________N的物体。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填空题
一尊大理石人像的高度是质量为60k的人的高度的两倍,若大理石的密度是可以估算这尊石像的质量大约是_________________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作图题
按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请在图13中画出重为2N的紫砂茶壶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如图14所示,AO为射向平面镜的一条入射光线,ON为法线。请画出
光线AO的反射光线。
(3)请根据图15中光线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在图中虚线框内画出适当的
透镜符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实验题
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斜面长2m,秒表每格1s。小车在拉力F作用下,从底端匀速到达顶端,秒表变化如图(指针转动未超过一周)。则:小车从底端到达顶端所用的时间
是__________s,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m/s。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计算题
小丽和小明要“测量食用油的密度”,请你帮助他们完善实验方案,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1)小丽的方案: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向烧杯内倒入适量食用
油,再测出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然后把烧杯内的食用油全部倒人量筒内,
读出__________;其测得食用油密度的表达式是:p油=__________。
(2) 小明的方案:在烧杯内倒人适量的食用油,用调节平衡的天平测出烧杯和食用油
的总质量m,,然后将烧杯内的部分食用油倒入量筒内,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读出量筒内食用油的体积。即可测得食用油的密度。
(3)按_____________的实验方案进行测量,实验误差可以减小一些;如果选择另一种方
案,测得的密度值_____________ (填“偏大”或“偏小”)。
(4)按小明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已测得烧杯和食用油的总质量为34.1g。将烧杯内的部分
食用油倒入量筒后,倒出油的体积如图19(甲)所示为_____________,烧杯和剩余油
的总质量如图19(乙)所示为_____________g,则小明食用油的密度为_____________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计算题
小英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位于凸透镜两侧。
(1)小英将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
是倒立、_____________ (选填:“缩小”或“放大”)的 像(选填:“实”或“虚”)。
(2)小英将蜡烛从20cm刻度线处移至30cm刻度线处,她应向_____________透镜方向
(选填:“远离”或“靠近”)移动光屏;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3)小英将蜡烛移至40cm刻度线处时,她通过凸透镜看到了烛焰的虚像,则该像是
_____________、(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计算题
小刚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架在水平实验台上,如图所示。
(1)为准确找到像的位置,玻璃板应选用较薄的玻璃,并且应保证___________立在水平
实验台上。
(2)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在此实验中: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___________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0年北京市宣武区八年级第一学期期末物理卷 题型:计算题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时,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
A.与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B.与物体受到的压力大小有关
C.与物体运动速度有关 D.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为了验证以上猜想是否正确,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所用的木块完全相同,操作方法正确,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如右表所示。
(1)由第1和2次实验,可验证猜想 是错误的。
(2)由第1和3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由第1和4次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2和5次实验可以验证猜想D正确,________和 _______次实验也可以验证猜想D正确。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