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小明学物理最爱动手、动脑,他学完本节后,自制了一个“碗电池”,请你也参与他的制作过程吧!
好玩的“碗电池”实验器材:一瓶醋,几个碗,若干铜片和铁片,一个小灯泡和灯座、导线若干、剪刀.
实验步骤:(1)用剪刀把一根导线的绝缘层剥开一半,将露出的金属部分绕在一个铜片上,再把另一根导线的绝缘皮剥开一半,将露出的金属部分绕在一个铁片上.
(2)把醋倒入碗中,再把连好导线的铜片和铁片插入装醋的碗中,如图所示.“碗电池”基本制作完毕.
制作完毕后,小明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用舌头同时接触连接着铜片和铁片的导线端头,试一试舌头的感觉,然后把连接着铜片和铁片的导线的两个端头分别接在灯座上的两个接头处,看灯泡是否发光.请你亲自实验后思考下列问题:
(1)用舌头同时接触连接铜片和铁片的导线端头,你有什么感觉?说明了什么?
(2)碗中的醋、铜片、铁片组成了电路中的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灯是人类征服黑夜的一大发明,19世纪前,人们用油灯、蜡烛等来照明,这虽已冲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类从黑夜的限制中彻底解放出来.真正发明电灯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他是铁路工人的孩子,小学未读完就辍学,在火车上卖报度日.爱迪生是一个异常勤奋的人,喜欢做各种实验,制作出许多巧妙的机械.他对电器特别感兴趣,决心制造电灯,为人类带来光明.
爱迪生在认真总结了前人制造电灯的失败经验后,制定出详细的试验计划,分别在两方面进行试验:一是分类试验1 600多种不同的耐热材料;二是改进抽空设备,使灯泡有高真空度.他还对新型发电机和电路分析系统等进行了研究.
爱迪生将1 600多种耐热发光材料逐一地试验下来,唯独铂丝性能最好,但铂价格贵得惊人,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材料来代替.1879年,几经试验,爱迪生最后决定用炭丝来作灯丝,他把一截棉丝撒满炭粉,弯成马蹄形,装到坩埚中加热,做成灯丝,放到灯泡中,再用抽气机抽去灯泡内空气,电灯亮了,竟能连续使用45个小时.就这样,世界上第一批炭丝做的白炽灯问世了.1879年除夕,爱迪生电灯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灯火通明.
为了研制电灯,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连续几天试验,发明炭丝作灯丝后,他又接连试验了6 000多种植物纤维,最后又选用竹丝,通过高温密闭炉烧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丝,装到灯泡里,再次提高了灯泡的真空度,电灯竟可连续点亮1 200个小时.电灯的发明,曾使煤气股票3天内猛跌12%.
继爱迪生之后,1909年,美国柯进尔奇发明了用钨丝代替炭丝,使电灯效率猛增.从此,电灯跃上新台阶,日光灯、碘钨灯等形形色色的灯如雨后春笋般登上照明舞台.
电灯使黑暗化为光明,使大千世界变得更加光彩夺目、绚丽多姿.
[想一想]
你从爱迪生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1729年的一天,大雾笼罩着伦敦,一个衣着寒酸的人在街道上急急忙忙地走着,他好像在专心地想着什么,以致完全没有注意到周围的车马和行人.几个月来他一直都在想让电荷通过一条长金属线,结果都没有成功.这次,他想出了一点眉目,决定马上到好朋友惠勒家里去完成一个实验.
一见到惠勒,格雷就兴奋地说:“问题找到了,让我们再试一次吧.”他急忙打开包袱取出一捆金属线,于是就在客厅里把金属线从这一头拉到另一头,又在金属线的一端系上一个象牙球.这才对惠勒说:“你把羽毛放在象牙球附近,注意观察.”
格雷走到另一端,然后用力摩擦玻璃棒.当他把带电的玻璃棒与金属线相接触时,守在另一端的惠勒立即大声喊道:“电传过来了,象牙球吸住羽毛啦!”
科学史上,格雷是第一个使电荷沿着27 m长的导线奔跑的人.
[想一想]
你能从格雷身上学到哪些优秀品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你是否发现,即使我们喝下大量冰镇饮料或在热水浴池中泡上很长时间,我们的体温也不会有多大变化.身体放热和吸热时,体温为什么不降低或升高呢?原来,在人和一些动物的下丘脑中(位于大脑皮层下面),有一个负责保持体温不变的“调节器”.当喝下冰镇饮料后,胃壁温度降低,胃部神经凉的感觉信号传给了下丘脑,它立即指令加快血液循环,把大量热量带到胃壁,保持了胃的正常温度.当外界温度降低时,下丘脑立即发出指令,加快新陈代谢多产生热量,还指令毛孔收缩,减少散热,以保持正常体温.
然而,下丘脑的调节功能是有限度的.若外界温度过低,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将补偿不了由于身体表面蒸发、传导和呼吸引起的热量损失,于是体温下降,严重时就造成死亡.因此,人在冬天要穿上棉衣御寒.生活在寒冷环境中的动物都有厚厚的毛皮,一只北极熊,不必加快新陈代谢的速度,就能在-50℃的环境中舒舒服服地过日子.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人和动物就要向外界加快散热以保持体温.例如人在热水浴时,下丘脑发出指令加快皮肤的血液循环,大量散热出汗,同时加快呼吸,使热量随气体和水分一同排出,从而有效地防止了人体温度的上升.有的动物没有汗腺,向外散发热量就有些困难了,狗就是这种动物之一.夏天狗总是张着嘴、伸着舌头,它就是靠伸长的舌头蒸发水分、散发热量的.
[想一想]
这篇材料从生活中提出问题,简单介绍了热量在人和动物身体中的产生、调节、运输、保持和散发.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先阅读下面的资料,然后再和你的同学讨论下面的问题:
开水壶与蒸汽机瓦特是一百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发明家,他发明了蒸汽机,被人称为“蒸汽机之父”.
瓦特小的时候非常喜欢提问题.一天他在厨房看奶奶做饭,一会儿,炉子上的水烧开了,奶奶对瓦特说:“孩子,帮奶奶把水壶拿下来.”瓦特答应着来到火炉旁,他看到壶里冒出的水蒸气不断发出哧哧的声响,壶盖也不停地上下跳动.瓦特感到很奇怪,就问奶奶:“奶奶,壶盖为什么会上下跳动呢?”
奶奶说:“水一开,壶盖就跳动了呗.”
瓦特又问:“为什么只有水开壶盖才会跳动呢?”奶奶一时答不上来,就不再吭声.
这以后,瓦特就像着了魔一样,常常盯着烧水壶,一看就是大半天.
随着年龄的增长,瓦特有了自己的实验室.有一天,瓦特的实验室突然着火,当消防人员冲进瓦特实验室时,只见瓦特一个人在里屋,握着笔,自言自语地说:“蒸汽是水的变形,水就是蒸汽的变形.”“快逃呀!”消防员慌乱地喊着,这时火势已较难控制,消防员只好离开去扑较小的火,就在这时,一声可怕的巨响,一刹那间,熊熊的火焰向四面八方扑来,瓦特仍然呆立着.这时消防队员遗弃的管子,有一股很强的白气迸发出来,把旁边的火焰吹散了,水管的口离开泵已有七八丈远,瓦特看到这种情形,恍然大悟地拍了一下腿说:“对了,就是这样,水管被水烧热了,蒸汽就从管口出来了.”后来经过研究,瓦特明白了水蒸气在膨胀时,它的压力要比水的压力大一千八百倍.
瓦特从水蒸气原理中进一步得到启发,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发明了“蒸汽机”.他的这一发明,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通过这一节的学习,你就会明白,水蒸气为什么比水具有更大的内能.
[想一想]
(1)从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中,你感悟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归纳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阅读短文,回答文章后面的问题:
热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人们早已在实践中熟悉了摩擦生热,但是为什么会产生热?热是什么?人们很久也没有弄清楚.在古代就对热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一种认为热是物质的某种运动形式.
17世纪以后,多数人根据摩擦生热的现象,认为热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式,不少物理学家都相信这一点.但是这种看法由于缺乏精确的实验根据,还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
到了18世纪,对热的研究走上了科学实验的道路.把热看成是一种特殊物质的热质说,由于能够解释某些实验结果,因而在当时获得了承认.热质说将热看成一种没有质量或不可称量的流质——热质,它不生不灭,存在于一切物体之中.物体的冷热程度,决定于其中所含热质的多少.
1798年,英国学者伦福德(1753-1814)在从事枪炮制造时,他怀疑金属屑具有极高温度是不是由于比热容降低造成的.于是他设计并做了一系列实验,断言热质说不足为信,应当把热看成是一种运动形式,热质说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了.
1799年,英国的戴维做了更加严格的实验,有力地打击了热质说.
此后,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了热和做功的关系,特别是英国科学家焦耳做了大量实验,表明热不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同时为能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彻底否定了热质说,同时为分子动理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想一想]
(1)早先人们对热的认识存在几种看法?
(2)正确认识热的过程,经历了多位科学家漫长的研究过程,从这些科学家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先阅读下面的资料,然后再和你的同学讨论后面的问题.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须躬行 ——焦耳对能量转化的探索焦耳(James Prescott Joule)是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1818年12月生于索尔福.焦耳从小体弱不能上学,在家跟父亲学习酿酒,空闲时间自学化学、物理.他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对书本上的知识总喜欢亲自动手实验,进行观察.焦耳可以说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科学家.
19世纪40年代,“热质说”盛行一时,当时多数人相信“热”是一种物质.但焦耳不迷信书本,他根据日常观察提出“热质”并不存在,他认为热是能量的一种形式,而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为了证实这种观点,焦耳前后用了20多年的时间,做了无数实验,分别用电磁机械、电磁感应力、化学变化、摩擦固体和液体、电热等方法,系统地测量了可以转化为热能的各种形式的能量.通过对大量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他得出电能做功和力做功转化为热能的定量规律,为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实验基础.
由于焦耳在热学、电学和热力学方面的卓越贡献,物理学中用他的姓氏命名功和能量的单位.
[想一想]
(1)焦耳的身体状况不好,又缺乏良好的学习条件,却取得了如此伟大的成就,他靠得是什么?
(2)焦耳的成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如图所示是大自然中水循环现象的示意图.江、河、湖、海以及大地表层中的水不断蒸发变成水蒸气.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的温度降低凝成小水滴或凝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在一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1)请依次写出上文划线处涉及到的物态变化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三种物态变化中吸热的是________.
(3)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节约用水应从我做起.请你写出日常生活中的两项节水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九年级三班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了本节知识后,联想到生活中有许多物态变化的现象,在各种物态变化中都存在吸、放热过程,下面是他们的讨论交流.
琪琪:大家知道干旱时节的人工降雨是怎么回事吗?
聪聪:人工降雨是将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打入冷云层,干冰很快升华,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温度急剧下降,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粒,小冰粒逐渐变大下落,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熔化为雨点降落到地面.
佳佳:产生舞台效果的淡淡烟雾也是干冰升华造成的现象,可是为什么舞台上只产生“烟雾”而不像人工降雨那样下雨呢?
涛涛:舞台上为了产生“烟雾”效果,只是不断地喷射出少量干冰,干冰升华吸热,空气中的水蒸气温度稍降低液化成小水滴附着在空气中的浮尘上,从而看到的只是雾而不会形成雨.
我的观点: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设计九年级上物理沪科版 沪科版 题型:048
先阅读下面的资料,然后再和你的同学讨论后面的问题.
车胤囊萤读书的故事晋代车胤自幼好学不倦,可是由于家境贫困,没有钱买灯油在晚上读书.因此,到了晚上他只能背诵诗文.一个夏夜,他在屋外诵书,忽然看到原野里萤火虫像星星一样在空中飞舞.他突发奇想,能否借萤火虫的光亮读书呢?这样我就能够彻夜苦读了!想到这里,他兴奋地找来了白绢扎成一个小口袋,并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果然,还真的管用!
正是借着这微弱的萤光,他坚持不懈地苦读,车胤的学识日渐长进,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一代名士.
[想一想]
(1)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虽然用不着囊萤读书了,但是车胤的这种精神对你有什么启迪?
(2)你知道萤火虫发光的原理吗?萤火虫与普通电灯相比,这种光源更适合在充满瓦斯的矿中当闪光灯及在清除磁性水雷时用以照明,请说明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