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是井冈山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五一”期间,苹苹乘坐的汽车刚刚进入井冈山景区,便有一种“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的感觉,实在是令人心旷神怡。“车行绿色中,风景扑面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水是生命之源,它是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我国北方地区冬季贮菜时,人们常在地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放热,以防止地窖里的菜被冻坏;冬季在空调房间里,人们也常会放盆水,这是利用水的_______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来提高房间里的空气湿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是科比在广告中弹吉他的场景。他按压吉他的弦的不同位置,可以改变吉他声的______________;吉他声的______________与弹奏时所用的力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下图所示是张鸿同学在探究光在表中列出的几种介质中发生折射时据折射现象画出的光路图。
(1)分析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分析表中的数据和上图所示的光路图可以得出光在折射时遵循的规律是 。
(3)由分析的结论可知,光从水中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 入射角(填“大于”或“小于”)。
(4)现代医学中常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超声波从空气中斜射入人体后也类似光一样要发生折射,如图所示,超声波进入人体击碎结石时,入射点应在O点的 (填“左侧”或“右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探究活动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目的是为了能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3)如图所示,点燃A蜡烛,在玻璃板的另一侧慢慢移动B蜡烛,直到与 为止,证明像与物的大小相同。在寻找蜡烛像的位置时,眼睛应该在蜡烛 (填“A”或“B”)这一侧观察。
(4)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发现在光屏上 (“能”或“不能”)承接到像,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像。
(5)实验中如果蜡烛B和蜡烛A的像始终无法完全重合,原因是: 。
(6)下图甲是小军本人,他在进行实验时,从玻璃板中也观察到了自己的像。那么他看到自己的像应是图乙中的 (填序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其中B是一个可折转的光屏。
试验次数 | 入射角 | 反射角 |
1 | 30° | 30° |
2 | 40° | 40° |
3 | 50° | 50° |
(1)光屏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a. b.
(2)实验时,光屏应如何放置? 。
(3)使光线以不同角度入射进行实验,测量结果如上表所示。由此可得:在光的反射现象中 。
(4)将一束光贴着纸板A沿EO射到O点,若将纸板B向前或向后折,此时,在纸板B上 (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此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 (填“仍是”或“不是”)在同一平面内。
(5)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B沿F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说明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如图所示,某同学用尺子探究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
(1)该同学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振动的 大致相同。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
(2)又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幅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快慢大致相同。实验发现拨动尺子的力度越大尺子 越大,发出声音的 越大。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虽然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
(4)在以上实验中,用到了研究问题的常用方法是 。(填“控制变量法”、“类比法”或“转化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汽车沿着直线从甲地开往乙地,(1)若在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2,则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2)若汽车在全程所用时间的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为v2,则全程平均速度又是多少?(3)两种情况下的平均速度哪个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