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将正在发声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当用抽气机把罩内的空气抽去时,将会发生( )
A.电铃的振动停止了 B.电铃的声音比原来更加响亮
C.只见电铃振动,但听不到声音 D.不见电铃振动,但能听到声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声音传递信息的是( )
A.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大雨的到来 B.医生通过听诊器给病人确诊
C.比赛场上发令员的枪声 D.利用超声波排除人体内的结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关于老牛叫的声音和蚊子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法正确的是( )
A.老牛的音调高,响度大 B.老牛的音调低,响度大
C.老牛的音调低,响度小 D.老牛的音调高,响度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阅读下面的短文。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的指向性。声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______kHz到______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 。(设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 。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地震发生时会产生次声波,已知次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若某次海啸发生的中心位置离最近的陆地距离为300km,则:
(1)岸上仪器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所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2)若海浪的推进速度是200m/s,则岸上仪器从接收到地震发出的次声波到海啸巨浪登岸还有多少时间逃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小玲同学设置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研究声音的响亮与振幅的关系,请你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来回答有关的问题。
(1) 通过实验,他记录了下面的实验现象。
实验次数 | 用力大小 | 响度大小 | 乒乓球被弹开幅度 |
1 | 较小 | 较小 | 较小 |
2 | 稍大 | 稍大 | 稍大 |
3 | 较大 | 较大 | 较大 |
由以上实验现象可得到声音的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是 。
(2)乒乓球在实验中所起的作用是 。
(3)上述实验所运用的主要研究问题方法是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在研究有关声音的传播时,小军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未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如图所示,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管子抽出。请你根据小军的实验探究回答下面一些问题。
(1)在没有抽气时,小军用家用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
“能”或“不能”)听见手机的声音。
(2)当小军不断抽出瓶中的空气时(瓶中空气没有完全抽走
时),再拨打手机,听到手机的铃声将 。
(3)当小军继续把瓶中的空气往外抽, 再拨打手机,他仍能从听到从瓶里传出来的微小手机的声音,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4)通过以上小军的实验探究,请你帮小军总结出实验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几种动物和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如下:
①猫:60~35000Hz ②青蛙:50~8000Hz ③狗:15~5000Hz ④知更鸟:250~21000Hz
⑤鳄鱼:20~60000Hz ⑥人:20~20000Hz
在所列的动物和人中,能听见超声波的有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能听见次声波的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和次声波都听不见的是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