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56285  156293  156299  156303  156309  156311  156315  156321  156323  156329  156335  156339  156341  156345  156351  156353  156359  156363  156365  156369  156371  156375  156377  156379  156380  156381  156383  156384  156385  156387  156389  156393  156395  156399  156401  156405  156411  156413  156419  156423  156425  156429  156435  156441  156443  156449  156453  156455  156461  156465  156471  156479  235360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安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焦距为10cm的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65cm刻度线处,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

请结合此实验完成下列问题:

(1)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能够说明 的成像特点。(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照相机 B.幻灯机 C.放大镜

(2)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不动,如果想在光屏上得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进行的操作是 。(选填选项的字母)

A.将蜡烛左移,光屏左移 B.将蜡烛左移,光屏右移

C.将蜡烛右移,光屏左移 D.将蜡烛右移,光屏右移

(3)保持透镜在50cm刻度线处不动,若将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80cm刻度线处,将光屏放在光具座上透镜的左侧,通过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可呈现烛焰清晰的

的像。(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倒立放大 B.倒立缩小 C.正立放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英在做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的实验时,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她闭合开关S后,发现灯泡L不亮,她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右端滑动到左端,再滑动到右端的过程中,灯泡L始终不发光。为了排除电路故障,小英用量程为0-3V的电压表进行检查判断。她将电压表的负接线柱与A接线柱连接,电压表正接线柱依次与其他接线柱连接,对应出现的电压表示数如下表所示。

根据以上信息,可判断 段电路一定出现了故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有甲、乙两种不同品牌的保温杯,为了比较这两种品牌的保温杯盛水时的保温效果,小明按照科学探究的程序,明确了具体的探究问题,选择了适当的器材,在控制变量的前提下,在室内进行了实验,得到了一段时间内,甲、乙两种保温杯内水的温度的实验数据,根据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所示。请你根据图像所提供的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⑴小明探究的问题的自变量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保温杯的品牌 B.水冷却的时间 C.水的温度

⑵请比较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甲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B.乙保温杯的保温效果好

C.甲、乙两种保温杯的保温效果一样好

⑶请估计实验过程中第5小时的室温: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京利用铝块、细线、量筒和适量的水测量一个形状不规则的小蜡块的密度。图所示的四个图是小京正确测量过程的示意图.图中V0、V1、V2、V3分别是量筒中水面所对应的示数。已知水的密度为,利用图中测量出的物理量和计算小蜡块的密度,写出小蜡块密度的表达式: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阳在探究“电路中一个可变电阻两端电压U与通过它的电流I的关系”时,得到如下表所示的实验数据.请根据表中数据归纳出U与I的关系:U=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如图所示,实验桌上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烧瓶内装有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煤油,完全相同的温度计,烧瓶内还分别装有阻值为10Ω的电阻丝R1和阻值为5Ω的电阻丝R2。实验桌上还有满足实验要求的电源、电阻箱和开关各一个,电流表和停表各一块,导线若干。小新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证明“电流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有关”。

小新的主要实验过程如下:

①将电阻箱、电流表及图19所示的装置甲等电路元件串联接入电路中,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5Ω。

②闭合开关,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记录电流表的示数为0.3A,通电时间为2min时,停止计时,记录此时温度计的示数40℃,断开开关。

③用图所示的装置乙替换电路中的装置甲,将电阻箱的阻值调为10Ω,闭合开关,同时按下停表开始计时,观察电流表示数仍为0.3A,当温度计示数为40℃时,停止计时,读出通电时间5min,记录数据,断开开关。

于是小新认为“电流表通过电阻产生的热量跟电阻阻值大小有关”。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请你针尖对小新实验过程汇总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简答题

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中国科技馆,同学们在“探索与发现A厅”里面看到一个十分有趣的“物体上滚?”的实验。实验时,将双圆锥体轻轻放在倾斜轨道的最低端,看到双圆锥体从静止向轨道高处滚去。实验引起了同学们的探讨,小军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真的,眼见为实;小乐认为“双圆锥体上滚”是错觉,双圆锥体不可能自动由低处向高处运动。小乐和小军为证明各自的观点,取了两根木条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木条左端垫高,做成一个倾斜轨道,将双圆锥体放在轨道右端,如图甲所示,由静止释放后双圆锥体向轨道高处滚去,双圆锥体最终停在轨道左端,如图乙所示。这个实验成功再现了在科技馆看到的现象。

请你根据图甲、乙所示的实验,选择适当的器材,通过测量判断小军和小乐谁的观点正确,写出你的测量方法并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固态碘的碘升华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请针对小红的质疑,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可以选用上述器材或补充必要的辅助器材。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实验题

实验桌上有带横杆的铁架台、刻度尺、弹簧测力计、细绳,另外还有钩码一盒,质量不等的滑轮2个,滑轮的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很小,可忽略不计。请选用上述实验器材证明: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所受重力有关。

(1)写出实验步骤;

(2)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5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北京卷)物理(解析版) 题型:综合题

科普阅读题(共8分,41题3分,42题3分,43题2分)

(一)阅读《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回答题

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自然现象中有许多现象会让我们产生疑问,把疑问陈述出来,就形成了问题,但不一定是科学问题,像个人爱好、道德判断、价值选择方面的问题都不属于科学问题,比如,“哪种品牌的运动鞋更好?”“为减少污染和交通拥堵,应该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吗?”等都不属于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指能够通过收集数据而回答的问题,例如,“纯水和盐水哪一个结冰更快?”就是一个科学问题,因为你可以通过实验收集信息并予以解答。

并不是每一个科学问题都可以进行探究,当问题太泛化或太模糊,就难以进行科学探究,比如“是什么影响气球贴到墙上?”,一般而言,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描述的是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其中的变量必须是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中的因变量和自变量都是可以观察或测量的。例如,“增加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会改变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吗?”,在这个问题中,气球与头发的摩擦次数是自变量,气球贴在墙上的效果是因变量,我们通过改变自变量就可以检验因变量怎样变化。

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陈述方式,常见的陈述方式有下列三种,方式一:某个变量影响另一个变量吗?例如,导体的长度影响导体的电阻大小吗?方式二:如果改变某个变量,另一个变量会怎样变化?例如,如果增大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中的电流就增大吗?方式三:一个变量跟另一个变量有关吗?例如,电流跟电压有关吗?

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围绕可探究的问题展开的,正是由于有了可探究的科学问题,才能使探究过程具有明确的方向。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问题中属于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的是 。(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哪种类型的音乐更好?

B.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导体的电阻会改变吗?

C.水的温度越高,水蒸发得越快吗?

D.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吗?

E.应该鼓励市民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吗?

(2)请根据“两个同学走在沙滩上,一个同学的脚印深,另一个同学的脚印浅”这一现象,提出一个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 。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