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4618  164626  164632  164636  164642  164644  164648  164654  164656  164662  164668  164672  164674  164678  164684  164686  164692  164696  164698  164702  164704  164708  164710  164712  164713  164714  164716  164717  164718  164720  164722  164726  164728  164732  164734  164738  164744  164746  164752  164756  164758  164762  164768  164774  164776  164782  164786  164788  164794  164798  164804  164812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科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等效替代法”、“类比法”、“理想模型法”、“转换法”等.下面是初中物理中的几个研究实例:
①探究电流时,把电流比作水流
②研究磁场时,引入“磁感线”
③在探究物质的种类对物质吸热多少影响时,吸热多少的比较
④在探究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关系时,电灯功率大小的比较
其中,采用了相同研究方法的是(  )
A.①和②B.②和③C.②和④D.③和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如图1所示,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刻度尺、细线、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弹簧测力计.

(1)将杠杆装在支架上,发现杠杆左端下沉,如图1甲所示,此时应将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右(请填“左”或“右”)调,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为止.
(2)当左侧钩码处于向下如图1乙所示A位置时,应增大拉力或向右移动测力,可使杠杆恢复水平位置平衡.
(3)某同学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后,得到的数据为F1=5N,L1=20cm,F2=2.5N和L2=40cm.该同学根据这些数据能否得出探究结论?不能.理由是只根据一组数据归纳出的规律具有偶然性.
(4)考虑到弹簧测力计有自重,若弹簧测力计拿倒了,如图1丙所示,测出的拉力将偏小(请填“保持不变”、“偏大”或“偏小”).
(5)小明利用如图1丁所示的装置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在杠杆两侧挂上不同个数的钩码,移动钩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这样三次实验后得出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下列能帮助他得出正确结论的操作是B
A、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
B、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斜向下拉
C、去掉一侧钩码,换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
D、增加钩码个数,再多次实验使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6)小明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小明改变杠杆的支点进行探究如图2所示,发现支点在杠杆右侧不同位置时,尽管每次实验钩码和弹簧秤距离支点的位置都不变,杠杆平衡时弹簧秤的示数却不一样,难以得到杠杆平衡条件,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杠杆自身重力对实验结论有影响.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
(1)实验前,小明将所选用凸透镜正对太阳,调整凸透镜的位置,当在地面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时,测得该光斑到透镜中心的距离为10cm,此操作是为了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像呈现在光屏中央;
(3)蜡烛在f<u<2f的位置时,在凸透镜另一侧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
(4)当物距为8cm时,从光屏(选填“蜡烛”或“光屏”)一侧透过凸透镜可以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选填“虚”或“实”),应用这一原理可以制成放大镜.
(5)实验时,光屏上已经成一清晰的像,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放一远视眼镜,则应把光屏靠近(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雨首先依次将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放在光具座上,再将三者的中心大致调整在同一高度,最后调节物距和像距并将实验中几次成像的数据填入下表中.请你根据提供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试验次数物距u/cm像距v/cm
13015
22020
31530
45-
(1)此透镜的焦距是10cm;
(2)第1次实验时,小华将一近视眼镜紧贴在凸透镜的前面,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远离(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
(3)第4次实验时所成像的特点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描述像的倒正、大小、虚实情况)
(4)实验中,燃烧的蜡烛在不断缩短,导致光屏上的像向上移动,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前提下,写出一种可行的方法:将蜡烛向上调节.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6cm、12cm或18cm,当处于如图所示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烛焰像,这个像是放大(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应用这个原理工作的仪器有投影仪(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他所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2cm. 实验发现,凸透镜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那么凸透镜成实像的条件是物距大于一倍焦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在下列各电学实验中,都需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其中为了“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是(  )
A.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B.用“伏安法”测小灯泡在不同电压时的功率
C.练习使用滑动变阻器
D.用“伏安法”测电阻阻值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明在家装修房子,他想知道大理石密度的大小,就利用托盘天平和量筒对一小块大理石进行测量.
(1)该实验的原理是ρ=$\frac{m}{V}$.
(2)调平后,把小石块放在天平的左盘,当天平再次平衡时,右盘中的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小铁块的质量为54g.
(3)用细线拴好小石块,把它浸没到盛有20mL水的量筒中,水面到达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小石块的体积为20 cm3,由此可算出大理石的密度为2.7×103 kg/m3
(4)大理石放在水中时会吸水,由此判断,用小明的测量方法测得的密度值与它的真实值相比偏大(选填“偏大”、“偏小”或“一样大”),理由是由于大理石吸水,导致测得的大理石体积偏小,密度偏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在某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如图所示,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Ⅱ(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照相机.
(2)如果保持光屏的位置不变,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小段距离时,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近视(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科学方法中,错误的是(  )
A.两个5Ω的电阻串联与一个10Ω的电阻效果相同,运用了等效法
B.将电流比作水流来研究,运用了比较法
C.伏安法测电阻,运用了组合法
D.用磁感线来描述磁场,运用了模型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小丽同学做了一次实验就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样做是否正确?答:不正确.理由是:一次实验就得出结论,偶然性较大,不能找到普遍规律;应该多次改变蜡烛的位置,多测几组数据(至少要测三组以上)得出的结论才具代表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