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69846  169854  169860  169864  169870  169872  169876  169882  169884  169890  169896  169900  169902  169906  169912  169914  169920  169924  169926  169930  169932  169936  169938  169940  169941  169942  169944  169945  169946  169948  169950  169954  169956  169960  169962  169966  169972  169974  169980  169984  169986  169990  169996  170002  170004  170010  170014  170016  170022  170026  170032  170040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三班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全班分成7个小组,使用焦距都是l0cm的凸透镜做实验.最后,老师将各组实验的结果画在了下图中.图中1和1′,、2和2′…7和7′分别表示实验时各组的物和对应像的位置.请你根据实验的要求和图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时,光具座水平放置,位于光具座上的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应该处于同一高度.
(2)从1、2两组可以看出,当物体位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倒立立的、放大的实像:
(3)由图可知成实像时,当物远离凸透镜,则像靠近凸透镜(填“远离”或“靠近”),像的大
小变小(填“大”或“小”).
(4)从6、7两组可以看出,凸透镜成虚像时,像是正立的,我们要看到虚像,眼睛要与物体在凸透镜的异侧(填“同侧”或“异侧”).
(5)奶奶用一放大镜看报纸,现要看到的字更大些,请你提出一种方法将报纸适当远离放大镜或将放大镜适当远离报纸.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6.小刚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如图所示;P点是2倍焦距处.
(1)若实验过程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不会出现清晰的像.可能的两个原因是:①物距小于焦距②物距等于焦距.
(2)如图所示,他经过调节,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凸透镜向下(选填“上”或“下”)调;
(3)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他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移动(选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4)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来回调节光屏,光屏上不能(选填“能”或“不能”)接收到像,此时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C(选填“C”或“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5.小明利用图示装置来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1)为了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实验环境应该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一些.实验时,应调整烛焰、光屏的中心位于同一高度.
(2)如图1所示,当凸透镜位于光具座上A处时,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是倒立(选填“倒立”或“正立”)、放大(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生活中常用的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在保持(2)中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将凸透镜向右移到B处(图中未标出)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成的是缩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像.
(4)在上述探究括动中,若已知蜡烛与光屏间的距离为L0,与凸透镜第一次所在位置A间的距离为L,如图2所示.则该透镜焦距f<L(选填“>”、“<”或“=”).透镜先后两次所在位置A、B之间的距离s=L0-2L(用L0、L表示).
(5)实验一段时间后,蜡烛变短了,则光屏上烛焰的像也将逐渐向上移动.要使烛焰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将光屏向上移动(填“上或下”).
(6)某次实验中,在烛焰、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主光轴上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u=f或u<f.若固定光屏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v<f或v=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小华有一架“傻瓜”相机,照相时不能根据景物的远近调节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即不能调节像距,他从说明书中了解到:相机镜头的焦距是35mm,拍摄时景物应在3m以外.对此,小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用该相机拍摄3m以外的景物时,就不需要调节像距了呢?于是他查到了该相机镜头成像时像距和物距的数据如表.
物距/m1.01.52.02.53.03.54.04.55.05.56.0
像距/cm36.2735.8435.6235.5035.4135.3535.3035.2635.2335.2135.20
(1)请根据表中的数据简单说明用该相机拍摄3m以外的景物时,不需要调节像距的理当物距大于3m时,随着物距的增加像距基本不变.
(2)请在坐标纸(如图所示)上画出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图象.

(3)从图象可以看出,像距与物距的变化关系是:随着物距的增大像距减小得越来越缓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在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来探究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1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放大/缩小)的实像,在此基础上,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倒立(倒立/正立)的缩小(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将蜡烛向凸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调整光屏位置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个像与原来相比变大(填“变大”、“变小).
(3)在焰烛、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么移动光屏,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蜡烛放在焦点上;若固定透镜与光屏,无论怎么移动蜡烛,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光屏在1倍焦距以内;若固定蜡烛与光屏,无论怎么移动透镜,屏上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光屏和蜡烛之间的距离小于4倍焦距.
(4)某小组实验时对图中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将蜡烛换成LED灯、光屏换成带有方格的光屏,如图2所示.
①蜡烛换成LED灯的优点是实验现象更明显、便于观察、减少了污染等.
②光屏换成带有方格光屏的优点是便于比较像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如图是专门用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已知凸透镜焦距为10厘米.
 
(1)图中各元件的名称为:A是光具座,B是蜡烛,C是凸透镜,D是光屏.
(2)实验前应首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焦距.
(3)在组装和调试实验装置时,应使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
(4)在调整好凸透镜的位置,移动光屏找像的过程中,眼睛要注意观察像的清晰程度.在归纳实验结果时,要将从光具座上读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值分别跟凸透镜的焦距和二倍焦距相比较.
(5)如图所示,则此时物距等于30厘米,像距等于15厘米,光屏上所成的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阻”是物理教科书中唯一在两个教学单元均安排的学生实验.

①教科书在第二次实验时,要求的实验电路图是图1中的b.(填写字母)
②小明用电源、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标有“20Ω  2A”字样)等器材,测定电阻Rx的值.闭合电键S,在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当他观察到如图2(a)(b)所示时,停止实验.小明经过思考,分析,重新开始正确做实验,刚闭合电键,电压表、电流表示数分别为3伏和0.15安.在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过程中,电流表示数的最大值为0.3安.请将下列表格填写完整,并计算出被测电阻的阻值(计算电阻时,精确到0.1欧)
实验序号电压(伏)电流(安)电阻(欧)
14.50.2220.520.2
230.1520.0
30.320.0
③小明在第一次实验出现电压表示数增大,电流表示数减小的原因是电压表并联在变阻器的两端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6.一具形状不规则的木棒水平放置于地面上,采用如下方法测定其重量:在木棒左端以F1的竖直向上的力刚好能提起木棒,在木棒右端以F2的数值向上的力也能刚好提起木棒.证明木棒的重量G=F1+F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绳及滑轮重不计,绳与滑轮的摩擦不计.若已知F=30N的拉力可使物体沿水平地面匀速运动,那么,下列所求物理量正确的是(  )
A.可求物体重90NB.可求物体重60N
C.可求物体受的摩擦力为90ND.可求物体受的摩擦力为60N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一辆汽车本身的质量为1.5t,现载有2.5t的货物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前进,若它受到的阻力是车重的0.05倍.(g=10N/kg)求:
(1)路面对汽车的支持力是多大?
(2)汽车牵引力多大?
(3)如果牵引力增大,汽车的运动状况有何变化?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