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0015  170023  170029  170033  170039  170041  170045  170051  170053  170059  170065  170069  170071  170075  170081  170083  170089  170093  170095  170099  170101  170105  170107  170109  170110  170111  170113  170114  170115  170117  170119  170123  170125  170129  170131  170135  170141  170143  170149  170153  170155  170159  170165  170171  170173  170179  170183  170185  170191  170195  170201  170209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0.在“探究电流做功多少与电压、电流的关系”的活动中,同学们设计了如图甲、乙、丙三个电路.

(1)实验中我们通过比较灯泡的亮度灯泡的亮度来比较相同时间内电流做功的多少.
(2)利用图甲可以研究电流做功多少与电流大小的关系.经过讨论,同学们认为图乙电路存在一个缺陷,其缺陷在于无法控制灯两端的电压,利用利用滑动变阻器保护电路.
(3)在乙图的实验中,当灯L1的电阻大于灯L2的电阻时,实验中发现电压表V1的示数始终大于V2的示数,根据此现象可以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在电流和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电压越大,电流做的功越多.
(4)某同学想利用丙图来研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的关系,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的位置来改变灯两端电压,他设计的实验方案中存在什么问题?灯泡两端电压改变时,通过灯泡的电流也发生了变化,没有利用控制变量的物理方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9.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有如下实验器材:电源(4.5V),电流表、电压表各一只,开关一个,三个定值电阻(5Ω、10Ω、15Ω),滑动变阻器R1“20Ω  1A”,滑动变阻器R2“50Ω  1A”,导线若干.
电阻(Ω)51015
电流0.30.150.1
(1)小明连接电路如图,请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帮他将实验电路连接完整;
(2)电路连接完整后,小明闭合开关,发现电流表有示数,电压表指针超过量程.小明操作中的错误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未滑到最大阻值处;
(3)纠正错误后,小明先将5Ω的电阻连入电路中,闭合开关,移动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并记下电流值;再分别改接10Ω、15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得到了上表中的实验数据;
(4)将5Ω电阻换成10Ω电阻后,闭合开关,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选填“左”或“右”)移动,当观察到电压表示数为1.5V时,才能记录电流表示数;
(5)实验中小明应选择的滑动变阻器是R2((选填“R1”或“R2”),若选择了另外一个滑动变阻器,根据实验中定值电阻两端控制的电压值,他选择的定值电阻的阻值最大不能大于10Ω,实验中多次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的目的是测出多组实验数据,得出普遍结论.
(6)通过上述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反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学习光的直线传播规律的课堂上,小明对老师关于“阳光透过树叶缝隙在地面上形成的光斑形状与树叶间缝隙的形状无关”的说法感到怀疑,于是他决定在课后找几个有兴趣的同学共同探究“树荫下的光斑”.以下是他们的探究过程:
实验器材:10cm×5cm的卡纸两张,小刀一把,白纸两张
(1)探究光斑形状是否与小孔形状有关
步骤1:用小刀在一张卡纸上均匀刻出几个不同形状的小孔,请你在虚线框中画出这些小孔的形状(至少三个形状),在刻这些小孔时,不同形状的小孔尺寸需要(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大致相同.

步骤2:将其中的一张白纸铺在地面上当做光屏,把带孔的卡纸置于白纸上方1m左右的位置,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不同形状的小孔,观察地面的白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步骤3:比较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若白纸上的光斑如乙图所示,则可得出的结论是树荫下的太阳光斑形状与小孔形状无关(选填“有关”或“无关”).
(2)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的大小有关
方案一:在另一张卡片上挖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小孔,如图丙所示,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不同的小孔,观察地面的白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
方案二:在另一张卡片上挖一个边长约1cm的菱形小孔,用另一张白纸遮住菱形小孔的一部分,如图所示丁所示,正对太阳,使太阳光透过卡片上的小孔,移动覆盖在小孔上的白纸,改变通光孔的大小,观察地面上的白纸上出现的光斑形状的变化.
以上两种方案,你认为方案二更合理,理由是:方案一中孔的形状与太阳的形状相同,无法区分光斑是太阳的像,还是由于光通过孔形成的光斑.
(3)如果小明想继续探究“光斑的形状是否与小孔到地面的距离有关”,小明接下来的操作是:保持小孔的形状、大小不变,改变小孔到地面的距离,观察光斑的形状是否改变;多次实验,分析得出结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小莉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10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上(上/下)移动.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放大清晰的实像,投影仪(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4)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左(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B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又落下一只小虫,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不变(变大/变小/不变),像的明暗将变暗(变亮/变暗/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活动中:
(1)实验室提供了如下器材:①厚为2mm的茶色玻璃;②厚为5mm的透明玻璃;③直尺;④光屏;⑤两只相同的蜡烛;⑥火柴.探究活动中应选用的玻璃板是①(填序号).选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来完成此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择A、B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的目的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若B蜡烛在桌面上始终不能与A蜡烛的像重合,其原因可能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先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原位置上放一光屏,视线不透过玻璃板观察光屏(填“透过”或“不透过”).发现在光屏上没有像(填“有”或“没有”),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作图题

5.完成下列光路图,其中A点是距离O点二倍焦距的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作图题

4.如图所示,画出入射光线由空气进入水中的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和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如图是光线斜射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下列探究声音的实验中,能用来探究影响音调高低因素的是(  )
A.
响铃时,不断抽
B.
室内收音机放音时
C.
手指蘸水摩擦杯口时
D.
   敲鼓时,用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学了物理,小华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非常关注,他进行了下列估测:
①手上大拇指指甲的宽度约为1.2cm;
②从普通居民楼的第一层爬到第三层,人升高的高度约为9m;
③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以上估测中比较合理的是(  )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