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0125  170133  170139  170143  170149  170151  170155  170161  170163  170169  170175  170179  170181  170185  170191  170193  170199  170203  170205  170209  170211  170215  170217  170219  170220  170221  170223  170224  170225  170227  170229  170233  170235  170239  170241  170245  170251  170253  170259  170263  170265  170269  170275  170281  170283  170289  170293  170295  170301  170305  170311  170319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8.微风吹过,金属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小明想探究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表:
编号长度/cm直径/cm频率/Hz
120.501.502131
231.002.001284
348.502.50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3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
请说明你的理由.答:不能(能/不能),理由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如图甲、乙(体温计)、丙三只温度计的读数分别为36.7℃,39.9℃和-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6.教室内的空气温度大约是23℃,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5.摄氏温标是一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在探究弹性势能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小明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一: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被压缩的程度有关;
猜想二: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为此,小明选用材料不同的两根弹簧A和B(长度和粗细相同),小球、木块和长刻度尺各一个,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中,木块起始位置相同.最后得出如表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使用的弹簧被压缩后弹簧的长度/cmcm木块移动的距离
弹簧AA5s1
弹簧AA8s2
弹簧BB5s3

弹簧BB8s4
(1)由于弹性势能的大小不便用仪器测量,本实验把弹性势能的大小转换为测量木块移动的距离,这种研究方法叫转换法.下列实验中用到此方法的是②(填序号)
①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②探究“不同物质吸热升温属性”
(2)请将探究猜想一的方案补充完整:将同一根(“两根不同”、“同一根”)弹簧压缩不同(“相同”、“不同”)长度,放手后,小球被弹出,测出推动木块移动的距离进行比较.
(3)弹簧将小球弹开的过程中,是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成小球的动能能.
(4)为了探究猜想二,可选用实验次数②和④的数据进行计较分析,若s2≠s4,说明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3.为了模拟研究汽车超载和超速带来的安全隐患,小明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探究实验:将A、B、C三个小球先后从同一装置高分别为hA、hB、hC的位置滚下(mA=mB<mC,hA=hC>hB),推动小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请你根据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探究方法,对以下问题进行判断:
(1)用来研究超载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择甲丙两个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
(2)用来研究超速安全隐患时,我们应选择甲乙两个图所示实验进行比较.
(3)从图中可以看出,A、B、C三个小球刚到达水平面时,C球的动能最大;
(4)实验中让静止的小球从斜面滚下,观察木块被推动的距离.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B
A.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采用转换法,用木块移动的距离来表示动能的大小
B.在实验器材的选择时,可以不考虑斜面的光滑程度,被撞木块的质量和软硬等因素
C.该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控制变量法,如分别控制小球滚下的高度、小球的质量等
D.实验过程中,让同一小球从不同高度落下,目的是为了让小球获得不同的运动速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交流与评估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光明中学的同学,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完成了“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以后,进行了小组交流,如表是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记录:
实验小组钩码重G(N)动滑轮G′(N)拉力F(N)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
10.50.40.3547.6%
20.50.40.3843.9%
310.60.6253.8%
410.80.7146.9%
520.60.9868.0%
620.81.0662.9%
请你对表中各小组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回答下列问题:
(1)1、2两个小组的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也相同,测出的滑轮机械效率却不同,原因不可能是下列的D
A.滑轮的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B.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
C.测拉力时拉力的方向没有竖直向上
D.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2)分析3、4两组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物体重力一定,动滑轮越重的,机械效率越低
(3)分析3和5两组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所提物体越重,机械效率越高
(4)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frac{{G}_{动}+G}{2}$,可能的原因是:滑轮与轮轴间有摩擦、绳子有重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中
(1)我们把支点放在质地均匀的杠杆中间,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杠杆自重对实验的影响;实验前支起杠杆,没有挂钩码时,杠杆右端下倾,为了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应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节,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便于测量力臂.
(2)实验时在左右两侧各挂如图1所示的钩码后,杠杆的左端下降.要使杠杆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不改变钩码总数和悬挂点位置,只需将左侧2个钩码挂到右侧钩码下方即可.
(3)同学们通过多次实验,得出如表数据,分析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该结论最早是由古希腊的学者阿基米德(填人名)总结出来的.
  1234
L1/m0.10.150.20.2
F1/N0.50.51.52
L2/m0.050.050.10.1
F2/N11.534
(4)小华是采用在杠杆两侧挂钩码的方法探究的,所以根据实验情况她得出的结论是:“动力×指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指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在与同学交流时,小敏同学指出了她的错误,并利用如图2所示的装置,进行了一个简单的操作就帮助小华解决了困惑.小敏的操作是沿倾斜方向拉动杠杆.

(5)小丽还想探究当动力和阻力在杠杆同侧时杠杆的平衡情况,于是她将杠杆左侧的所有钩码拿掉,结果杠杆转至竖直位置,如图3所示.小丽在A点施加一个始终水平向右的拉力F,却发现无论用多大的力都不能将杠杆拉至水平位置平衡.你认为原因是当杠杆在水平位置时,动力臂为零,杠杆无法平衡.
(6)他们认为(2)问中拉力是做功的.如果水平向右的拉力F大小不变,OA长L,将杠杆从竖直位置拉着转过30°的过程中,拉力F做功为$\frac{1}{2}$F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0.如图所示,通过滑轮组用200N的拉力在20s内将重为480N的物体匀速提高2m,不计绳重和摩擦,求:
(1)动滑轮重;
(2)绳自由端的速度的大小;
(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当匀速提升600N重的物体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作图题

9.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作图
(1)如图甲,在图中画出动力Fl的力臂以及作用于B点的阻力F2的示意图
(2)如图乙所示,硬质杠杆AOB上挂一重物G,O为支点,请你在杠杆AOB上作出使重物在图示位置静止时的最小力F及力臂l.
(3)如图丙,人站在地面上将重物拉起,画出滑轮组绕线.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