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0237  170245  170251  170255  170261  170263  170267  170273  170275  170281  170287  170291  170293  170297  170303  170305  170311  170315  170317  170321  170323  170327  170329  170331  170332  170333  170335  170336  170337  170339  170341  170345  170347  170351  170353  170357  170363  170365  170371  170375  170377  170381  170387  170393  170395  170401  170405  170407  170413  170417  170423  170431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4.一盆冰水混合物放在太阳光下,其中的冰慢慢融化了,如果把这盆冰水混合物马上搬到0℃房间里,那么(  )
A.冰,水都不变B.冰继续熔化 变少了,水变多了
C.冰不再熔化,因为冰不能吸热D.由于没有阳光,所以水全部变成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13.一列匀速行驶的列车,有一节宽为2.5m的车厢被垂直于列车运动方向射来的一颗1000m/s的子弹击穿,在车厢两侧留下的弹孔沿列车前进方向的距离为10cm,则列车的速度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有一位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对“立竿见影”的现象进行了研究.

(1)首先,老师请小海同学在图1的两图中画出清晨7点和上午10点,同一根竹竿同一地点在太阳下的影子(要求将影子标出),请你和小海同学一起来完成(“•”表示太阳).
(2)从这两张图比较来看,你发现影子的长短与太阳位置有关.古代人利用这个规律创造发明了日晷,并以此来粗略测量时间.
(3)为了进一步研究影子长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小海同学课后率领科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了如图2实验:在水平地面上竖直固定一根长杆,长杆上装有一个可以上下移动的点光源A,再在地面上竖立一根短木条(短木条始终低于点光源A).
(a)保持短木条的长度和位置不变,该同学将点光源A从图示位置逐渐向上移动,测得数据如下
点光源的高度H/cm2030405060
影子长度L/cm3015107.56
分析上述实验数据可以发现:在点光源逐渐上移过程中,若点光源高度的增加量相同,则影子长度L的减少的量变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b)图2中S可表示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如果要研究影子长度L与点光源到短木条的距离S的关系,应如何操作?
答:应当保持短木条的长度不变以及点光源的高度不变,改变短木条的位置,测量相应的影子长度L并记录,分析数据并得出规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李洁同学将电压表接入电路中,闭合开关后,电压表的指针偏向了右边没有刻度的地方,则李洁同学所犯的误是(  )
A.正、负接线柱接反了,量程选择过大B.正、负接线柱接反了,量程选择过小
C.量程选择过大D.量程选择过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正确的是(  )
A.B.C.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1)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甲所示的实验.
①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应加入初温相同、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实验中选用相同电加热器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等.
②水和煤油温度随时间变化如图乙所示,根据图甲可判断出a物质是水.根据图乙可判断出b吸热能力较弱(选填“强”或“弱”).

(2)如图丙所示,为比较酒精和碎纸片的热值,用两同规格的烧杯装相等质量的水,取质量相等(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酒精和碎纸片,分别放入两个燃烧皿中,点燃分别给烧杯加热,直到酒精和碎纸片完全燃烧完,通过比较升高的温度(选填“加热时间”或“升高的温度”)来确定酒精和碎纸片热值的大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如图所示,要使灯L1与灯L2串联接在电路上,则应闭合电键S1,断开电键S2、S3;如果要使L1与L2并联,则应该闭合电键S2、S3,断开电键S1,两者相比灯发光较亮的是并联连接.若将三只电键均闭合,则灯L2不发光,灯L2不发光,电路发生短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7.下面是八年级学生在课外做“比较材料的隔声性能”活动时记录的一些内容:
A.器材:一个能发声的电子铃,一个鞋盒,待比较的材料(衣服、报纸、塑料袋、泡沫塑料及其它材料)、一把长卷尺.
B.步骤:小明先将衣服包好电子铃,放入盒内,让其发声.
再安排一位同学远离盒子直到听不到铃声时为止,用卷尺测出同学到盒子的距离.分别用其它材料完成上述步骤.
提问:①小明是通过比较听音距离的方法来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
②小芳认为:比较的时候,远离的方向要相同,因为风向不同会影响声音的传播(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请你想一想,还要保持哪些因素相同呢?
写出三个:电铃的方向;电铃的响度;听音的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6.何玲同学向暖水壶内倒开水时,听到暖水壶竟然“唱起歌”了.刚开始瓶内传出低沉   的轰鸣声,随着水越来越多,声音逐渐变得尖厉.结合声音的三个特性,她认为,声音由低沉变尖厉说明“歌声”的音调越来越高,她又想,一切声音都是由于发声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这个声音的发声体是谁呢?到了学校,经过和同学们的讨论,他们提出以下猜想:
猜想1:可能是暖水壶壁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声的;
猜想2:可能是暖水壶里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为了验证哪个猜想正确,何玲和同学找到七个完全相同的空玻璃瓶和一个小木棍.先将七个空玻璃瓶排成一排,然后在每个瓶内装入一定量的水,水量依次增加,如图所示.
第一次:何玲先用小木棍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相同的力敲击七个玻璃瓶,同学们听到声音变得越来越低沉;
第二次:何玲又对着瓶口从左到右依次用大小
相同的力向七个玻璃瓶内吹气,同学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尖厉.
(1)请将上面的空格处补充完整.
(2)为什么吹和敲听到的声音的音调变化正好相反呢?对此问题,同学们展开了交流,请你也来参与吧!
第1次实验时,敲击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低,这时听到“歌声”是由喷水壶壁和里面的水振动发出的,水量越多,它们越不容易(选填“容易”或“不容易”)振动,振动的频率变低(选填“高”或“低”)而造成的.
第2次实验时,吹气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越来越高,这时听到“歌声”是由喷水壶里空气柱振动发出的,声源振动频率越高(选填“高”或“低”),音调越高.
(3)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认为何玲倒水时听到暖水壶发出的“歌声”的发声体是暖水壶里空气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如图,将刻度尺的一端紧压在桌面上,拨动伸出桌面的一端会听到声音,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保持刻度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能够听出声音的响度发生了变化(选填“响度”、“音调”、“音色”).当显著增大刻度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并同时显著增加拨动的力度,则有可能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刻度尺振动的频率(选填“频率”、“幅度”)低于20Hz(填写一个具体数据,填写的数据必须有单位).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