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2025  172033  172039  172043  172049  172051  172055  172061  172063  172069  172075  172079  172081  172085  172091  172093  172099  172103  172105  172109  172111  172115  172117  172119  172120  172121  172123  172124  172125  172127  172129  172133  172135  172139  172141  172145  172151  172153  172159  172163  172165  172169  172175  172181  172183  172189  172193  172195  172201  172205  172211  172219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如图所示,电压表V1示数是3.8V,电压表V2的示数是2.2V,则灯 L1和L2两端的电压分别是(  )
A.3.8V  2.2VB.2.2V  3.8VC.2.2V  1.6VD.1.6V  2.2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如图所示,闭合开关,滑片P向左移动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流表示数变小B.电流表示数变大C.灯L变暗D.灯L变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我国随着航天事业发展需要,正在研发大功率的液氢发动机,这种发动机采用液氢做燃料主要是因为液氢具有(  )
A.较高的沸点B.较大的比热容C.较大的热值D.较小的密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中央电视台的“三星智力快车”节目介绍说,蜜蜂飞行与空气摩擦产生静电,因此蜜蜂在飞行中就可以吸引带正电的花粉,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蜜蜂带负电B.蜜蜂带正电
C.与蜜蜂摩擦的空气不带电D.与蜜蜂摩擦的空气带负电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如图所示,将底面半径为2R的圆柱形薄壁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把高为h,密度为ρ(ρ<ρ),半径为R的实心圆柱体木块竖直放在容器中,然后向容器内注水,则(  )
A.注水前,木块对容器底的压力为ρgh
B.注水前,木块对容器底的压强为πR2ρh
C.若使木块竖直漂浮,向容器中注入水的质量至少为πR2ρh
D.若使木块竖直漂浮,向容器中注入水的质量至少为3πR2ρh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用手托着重1 N的苹果水平移动1 m,手对苹果做的功是1 J
B.质量为9.8 kg的物体在地球表面所受重力大小不等于1 N
C.重为1 N的苹果放在1m2的水平桌面上,苹果对桌面压强是1 Pa
D.某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72次,其跳动频率为72 Hz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剪指刀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工具.请你找出在它身上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物理知识的3个地方,并分别说明这是哪个物理知识点的运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8.2015年严重的雾霾再次席卷中华大地,国人饱受雾霾之殇.12月30日,江苏省环保厅发布消息,江苏今年PM2.5下降2%的考核目标已基本完成.“PM2.5”是指大气层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可吸入肺的微粒2.5μm相当于(  )
A.2.5×10-6mB.2.5×10-3mC.2.5×10-1nmD.2.5×10-9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7.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确定像的位置.实验时应选较薄(选填“较厚”或“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就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填“前”或“后”)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说明:由此可知,像和物的大小相同.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关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后(选填“前”或“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表中,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像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序号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2.00 4.506.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2.00 4.506.0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如图所示,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

(1)实验的原理公式是v=$\frac{s}{t}$.
(2)实验除了如图器材外,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秒表.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并开始计时,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算出小车在各段的平均速度.
(3)图中AB段的距离sAB=40.0cm,测得时间tAB=1.6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0.25 m/s.
(4)为了测量小车从A滑到C时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不正确.理由是: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到达C点的时间,并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时间.
(5)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在计时反应稍慢了一点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小.(选“大”或“小”)
(6)在测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斜面应选择较小坡度,这样设计是为了实验中便于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选填“路程”或“时间”)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