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2267  172275  172281  172285  172291  172293  172297  172303  172305  172311  172317  172321  172323  172327  172333  172335  172341  172345  172347  172351  172353  172357  172359  172361  172362  172363  172365  172366  172367  172369  172371  172375  172377  172381  172383  172387  172393  172395  172401  172405  172407  172411  172417  172423  172425  172431  172435  172437  172443  172447  172453  172461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6.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
(1)若杠杆静止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可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右调节一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杆平衡后,在A点挂两个50g的钩码,在B点应挂3个50g的钩码才能使杠杆恢复平衡.
实验次数动力F1/N①L1/cm②F2/N阻力臂L2/cm
11.5103.05
21.0202.010
31.0302.015
(2)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上,请将表格空白处补充完整.
(3)下列实验中,进行多次实验的主要目的与本实验相同的是②(填序号)
①“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多次测量;
②“研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时,换用不同小灯泡,多次测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5.为研究铅球是否是铅制成的,小明与同学们进行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①用台秤测出了铅球的质量为m;
②为测量铅球的体积,设计了如图1所示方案:
③计算铅球的密度ρ=$\frac{m}{V}$.
(1)根据以上步骤,测出的密度值会偏小(选填“偏大”或“偏小”),原因是在测量铅球体积的方案中c(选填a、b、c或d)这一环节,导致测得的体积偏大(选填“偏大”或“偏小”).
(2)为了减小由于上述原因所产生的误差,小明改进了上面测量铅球体积的方案(图2):则铅球的密度ρ=$\frac{m}{{V}_{1}-{V}_{2}}$(用实验中所测得的量表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4.在学完凸透镜成像规律后,小明选择了一块焦距未知的凸透镜,对凸透镜成像特点作了进一步探究.

(1)小明将蜡烛由距透镜200cm处移至距透镜150cm处的过程中,在光屏上所成的像与透镜间的距离均约为10cm.透镜的焦距约为10cm,小明运用这种方法测出来的焦距与实际相比偏大(偏大、偏小、相等).
(2)小明按图1组装好实验装置.在只移动透镜的情况下,他发现都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由此,你猜想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蜡烛和光屏间距离较小;
(3)如图2所示,蜡烛在光具座上A处时,可在B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若把蜡烛从A处向左移动距离s到C,为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则他应将光屏向左(填“左”或“右”)移动距离s′,移动距离s′大于s.(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4)当烛焰、凸透镜位于如图3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该像是一个倒立、缩小缩小(选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与此时所成的像性质相同,只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一下,光屏上能(能/不能)成清晰的像.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一个像距,但从各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cm,24.0cm,26.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像没调到最清晰的位置就进行测量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3.3D电影具有三维立立体视觉效果,拍摄时,将两个摄像头按照人两眼间的距离放置,同时拍摄,制成胶片;放映时,两个放映机在银幕上呈现两个略有差异的画面,观看者带上特殊眼镜后,就和直接用双眼看到物体的效果一样.放映电影时,电影胶片到放映机镜头的距离应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大于2倍焦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 放映电影时,射在银幕上的光发生的是漫(“漫”/“镜面”)反射,可以使教室里各个座位上的同学都能看到画面;而且白布能反射所有颜色的光,能使同学们看到色彩正常的画面.画面在人眼视网膜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12.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1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该实验的原理是v=$\frac{s}{t}$.
 (2)该实验的测量工具有:滑块、斜面、刻度尺和停表.
(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小(选填“大”或“小”).
(4)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40.0cm;tBC=1s; vAB=0.2m/s; vBC=0.5 m/s.
(5)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加速运动.
(6)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大(选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1.从哈尔滨东站开往北京的K18次列车,夕发朝至,全程运行1289km,列车运行时刻表如下:
哈尔滨东哈尔滨沈阳北北 京
K18到站时间--20:1402:2308:30
发车时间20:0020:3202:31--
K18次列车全程运行时间是12.5h,列车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03.1 km/h(请保留1位小数).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小明阅读物质的比热容c/[J•(kg•℃)-1]表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
4.2×103干泥土0.84×103
2.1×1030.39×103
煤油2.1×1030.13×103
水银0.14×103砂石0.92×103
①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小
②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其比热容不同
③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铅块,降低相同的温度,铜块放出的热量少
④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
A.①②③B.③④C.①②D.②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9.学习了热学知识以后小亮发表了下面的看法,其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B.质量为5kg的汽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汽油密度、比热容、热值都不变
C.扩散现象不仅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还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D.在汽油机的吸气冲程中吸入的只有空气,为汽油机提供动力的则是做功冲程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8.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则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S闭合后,L1,L2并联,且都能发光
B.S闭合后,电路将发生短路
C.要使L1、L2串联,可去掉导线b
D.若将导线M从接线柱B改接到A上,则两灯都不能发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城市中高楼大厦林立,每到夏日,在太阳照射下,市内气温便会升得很高,种现象称为热岛效应.而沿海城市热岛效应却明显减弱.
(1)请根据下表给出的一些物质的比热容,从比热容的角度简要解释热岛效应的成因城市水面减小,砂石混凝土增加,其比热容小与水相比小得多,所以温度变化快,容易形成热岛效应.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J/(kg•℃)

4.2×103

2.1×103
水泥
0.80×103

0.9×103
混凝土
0.88×103
花岗岩
0.84×103
干泥土
0.84×103
水银
0.14×103
煤油
2.1×103
砂石
0.92×103
铁、钢
0.46×103

0.13×103
(2)认真阅读上表,你一定能有所发现,请填出其中任意两条.①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相等,②同种物质不同状态,比热容不同.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