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3636  173644  173650  173654  173660  173662  173666  173672  173674  173680  173686  173690  173692  173696  173702  173704  173710  173714  173716  173720  173722  173726  173728  173730  173731  173732  173734  173735  173736  173738  173740  173744  173746  173750  173752  173756  173762  173764  173770  173774  173776  173780  173786  173792  173794  173800  173804  173806  173812  173816  173822  173830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9.关于“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实验”,请完成下列问题

(1)做“探究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前,首先要利用平行光和刻度尺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做实验时,应先调节好蜡烛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跟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2)在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a、b、c、d和e点时,如图所示,同时调整光屏的位置,那么
①蜡烛放在c或d点,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蜡烛放在e点,光屏上无法呈现出像.把烛焰放在b点,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写完整的成像特点),照相机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③把蜡烛从a点移动到d点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大,像的大小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实验探究题

8.在“探究平面镜的成像特点”的活动中用蜡烛、玻璃板、刻度尺等器材进行实验(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原因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实验中蜡烛A和蜡烛B要大小完全一样,目的是为了比较物体与像的大小关系.实验时发现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都无法和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可能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填“能”或“不能”)呈现蜡烛A的烛焰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在探究真空能否传声的时候,用另一部手机拨打放在玻璃瓶内的手机,我们看到玻璃瓶内的手机灯亮,铃也响.用抽气机逐渐抽出罩内空气,发现铃声慢慢变小,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物理学中这种“实验+推理”研究方法称为实验推理法.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1)图1中停表的读数为1min39.8s
(2)小明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物体长度,他的测量方法如图2,请指出他测量中的2个错误之处.
①刻度尺的零度线没有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②刻度尺没有放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作图题

5.请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作出图中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成的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计算题

4.一列火车匀速行驶的速度为20m/s,火车在进隧道前鸣笛,过4秒听到由隧道反射回来的回声,求火车鸣笛时离隧道多少米远?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夏天常有雷雨天气,如果闪电过后8s才听到雷声,“隆隆”的雷声持续了7s,则闪电处与观察者的距离是多少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光的传播时间忽略不计)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是通过第三章《光与眼睛》的学习,我们发现有时眼睛所看到的也并不是真实的情况,换句话说也就是“眼见为虚”.试举两个眼见为虚的实例,并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测量时,误差总是存在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少误差.李军同学在一次测量纸杯的高度实验中,一共测量了五次,记录数据分别为12.51cm、12.5cm、12.54cm、13.50cm、12.50cm,请计算这次测量的结果为多少?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20.下列歇后语或谚语与其对应的物理知识相符的是(  )
A.“猴子捞月亮,空忙一场”--光的折射
B.“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光的反射
C.“坐井观天所见甚少”--光的直线传播
D.“响鼓不用重锤敲”--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