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79332  179340  179346  179350  179356  179358  179362  179368  179370  179376  179382  179386  179388  179392  179398  179400  179406  179410  179412  179416  179418  179422  179424  179426  179427  179428  179430  179431  179432  179434  179436  179440  179442  179446  179448  179452  179458  179460  179466  179470  179472  179476  179482  179488  179490  179496  179500  179502  179508  179512  179518  179526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生活中经常用“高”“低”来形容声音.“女高音”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低声细语”的“低”是指声音的响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20.明明同学学了“物态变化”一章的知识后,做了如下实验:他把酒精反复涂抹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去扇,他发现温度计的读数变小(选填“大”或“小”),这是因为酒精在蒸发时要吸热(选填“吸”或“放”)造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在下列数据后填上合适的单位:
(1)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小轿车的速度约为33m/s;
(2)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
(3)新生儿的质量为2000-5000g;
(4)多数人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约为20-20000Hz;
(5)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5μ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8.生活中物理知识无处不在,小明对家中的一些物理现象进行了观察分析,正确的是(  )
A.台灯的灯罩内表面做得光滑是为了利用光的漫反射
B.透过窗玻璃看窗外物体,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酷暑房间里的冷水管“出汗”是液化现象
D.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100℃的水烫伤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成水也放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多选题

17.有关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B.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C.戴防噪声耳罩可以防止噪声产生
D.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现象都伴有次声波产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6.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你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你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你才发现,实际上你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而旁边的列车却向相反方向开去了,你觉得列车慢慢前进,是因为你选取的参照物是(  )
A.站台B.旁边的列车C.你坐的列车D.你坐的座椅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5.下列关于生活环境中的一些常见温度的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A.火柴的火焰温度是37℃
B.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房间温度是23℃
C.人的正常体温是47℃
D.我国历史上的最低气温是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4.2013年2月4日,著名的雕塑家吴为山教授给忠县捐赠的孔子铜像,被安放在白鹿书院(县实验小学)大渡口教育广场.如图所示,据悉该铜像总高5.5米,人像高4米,花岗岩基座高1.5米.铜像的质量为3.56吨,体积为0.6m3,铸造该铜像共用了0.4m3铜.如果做成实心,还需要1780kg铜(ρ=8.9×103kg/m3,花岗岩的密度为2.6×103kg/m3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3.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图,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相应的内容.
(1)图1:滴入热水中的墨水比滴入冷水中的墨水扩散的快,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图2:迅速压缩活塞,棉花燃烧,这是通过做功方式增大内能的,其中的能量转换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3)图3:接触面磨平的两块铅用力压结合在一起,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4)图4所示电路,导线a的一端固定连接在铅笔芯上,当导线b 的一端在铅笔芯上左右移动时,灯泡亮暗会发生变化.这个实验说明铅笔芯是导体(选填“导体”或“绝缘体”),还能说明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有关,受此启发,人们制造了一种可以改变电阻的元件,叫做滑动变阻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2.为什么通电后的电炉丝热得发红,而与它连接的铜导线却不怎么发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