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80269  180277  180283  180287  180293  180295  180299  180305  180307  180313  180319  180323  180325  180329  180335  180337  180343  180347  180349  180353  180355  180359  180361  180363  180364  180365  180367  180368  180369  180371  180373  180377  180379  180383  180385  180389  180395  180397  180403  180407  180409  180413  180419  180425  180427  180433  180437  180439  180445  180449  180455  180463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体育课上,质量为50kg的小明在1min时间内完成了10个引体向上,每次上拉,身体重心上升30cm,则他每完成一次引体向上做功150J,1min内的平均功率是25W.(g取10N/kg)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8.如图是生活中常用物品衣服夹,其中甲图用手将其捏开时能省力(选填“省力”或“省距离”),图乙用其夹住物品时它是费力杠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7.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小明用导线绕成一个线圈自制成一个螺线管.实验中他希望获得更强的磁性,设计了以下几种方案,其中不可能实现的是(  )
A.增加电路中电池的节数B.增加线圈匝数
C.将电源的正、负极对调D.在线圈中插入一根铁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6.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做了一个小小直流电动机模型.同学们围着观看线圈的转动,一起分享着他的成果.同时其他没有做成功的同学提出了以下不同想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绕制线圈时,如果没有漆包线,可以用普通的铜丝代替
B.线圈两端(作为转轴)的漆皮应全部刮去,这样才可持续转动下去
C.线圈两端(作为转轴)的漆皮应一端全部刮去,另一端刮去半周,这样线圈才可持续转动下去
D.通电后线圈不转原因一定是线圈处在平衡位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5.关于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温度低于0℃的物体不具有内能
B.温度越高的物体,其内能一定越大
C.质量相同0℃水和0℃冰的内能大小一定相同
D.具有内能的物体也可以具有机械能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4.下列常见的文具中能被磁铁吸引的是(  )
A.铜钥匙B.钢尺C.塑料尺D.橡皮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物理学领域里的每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最早利用磁场获得电流,使人类得以进入电气化时代的科学家是(  )
A.欧姆B.奥斯特C.法拉第D.安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小聪想探究足球滚动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
(1)小聪想到自行车轮胎充气不足时很难骑得快,于是猜想:足球充的气越足,滚动就越快.
(2)如图所示,小聪在一处斜坡上进行实验,他测出足球在A处从静止释放,滚动10m到B处所用时间为8s;再把足球放掉一些气后,在B处从静止释放,测出足球滚动10m到C处所用时间为14s.小聪实验时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和秒表.
(3)根据小聪的实验数据,不需要进行计算,利用相等路程比时间的方法,可以判定足球在AB(选填“AB”或“BC”)段运动得较快.
(4)根据小聪的实验数据,不能(选填“能”或“不能”)验证他的猜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某同学在做探究光的折射特点的实验,如图所示的是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光路.通过实验还得到如下数据:
入射角α15°30°45°60°
折射角γ11°22.1°35.4°40.9°
(1)实验中发现,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位于法线两侧.
(2)分析表格数据发现: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折射角随入射角的变化关系是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折射角小于(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入射角;当光从空气垂直射到水面时,光的传播方向不变.
(3)如果让入射光线沿着BO方向从水中向空气中入射,则折射光线将会沿着OA方向,这说明了折射光路是可逆的特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小芳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在竖立的玻璃板前5cm处放一支点燃的蜡烛A,蜡烛高8cm,她发现在玻璃板的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她再取一段未点燃的同样的蜡烛B放在像处,发现该蜡烛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如图所示.
(1)小芳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做实验的目的是:平板玻璃既能看到蜡烛A(选填“A”或“B”,下同)的像,又能看到B蜡烛,从而可以找到像的位置;
(2)B蜡烛高8cm;
(3)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芳最好在较暗(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
(4)小芳把一根火柴头放在B蜡烛的烛焰上,火柴头不能(选填“能”或“不能”)被点燃;
(5)小芳以5cm/s的速度匀速将A蜡烛远离玻璃板2s时,B蜡烛应与A蜡烛相距30cm才可能与A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