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87422  187430  187436  187440  187446  187448  187452  187458  187460  187466  187472  187476  187478  187482  187488  187490  187496  187500  187502  187506  187508  187512  187514  187516  187517  187518  187520  187521  187522  187524  187526  187530  187532  187536  187538  187542  187548  187550  187556  187560  187562  187566  187572  187578  187580  187586  187590  187592  187598  187602  187608  187616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3.下列对初三学生小刚活动中的物理量估测最贴近实际的是(  )
A.小刚骑自行车上学的平均速度约为60km/h
B.小刚立定跳远的距离约为250mm
C.小刚上一层楼所做的功约为1500J
D.小刚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2.5×103P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小丽和小亮组装了如图所示的装置来探究物质的热学性质,在完全相同的三个烧杯中分别装有质量相同的A、B两种液体,在完全相同的三个燃料盒中分别装有两种不同的燃料.
(1)小丽想要比较液体的吸热本领,她应该选甲丙两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在“甲、乙、丙”中选填),实验过程中,若浸在液体中的温度计示数都升高了50℃,加热时间较短的液体比热容较小.
(2)小亮在比较燃料1和燃料2放热本领的实验过程中,消耗了相同质量的两种燃料后,发现甲图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升高较多,不考虑热损失,则可知燃料1的热值较大.
(3)小丽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验数据正确绘制出如图丁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液体A和B的比热容之比为1:2.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如图所示为某定时炸弹的引爆电路工作原理图,当起爆器中有电流通过时就会引爆炸弹.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专家进行排爆分析:
(1)定时器(时钟)应该安装在b导线上.在定时阶段,该导线是通(填“通”或“断”)路,因此起爆器被短路,所以在定时阶段起爆器不会爆炸引爆炸弹.
(2)定时结束时,定时器(时钟)会把b导线切断(填“接通”或“切断”),此时电流能(填“能”或“不能”通过起爆器,所以在定时结束的瞬间起爆器立即爆炸.
(3)综上可知,定时器(时钟)在定时阶段相当于一个闭合(填“闭合”或“断开”)的开关.为使该定时爆炸装置停止工作,应立即剪断导线a(选填“a”或“b”).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20.如图所示,大容器中悬浮着一个小容器,大容器的液面被密闭着,二者内的液体都是水,现用酒精灯对大容器加热,则(  )
A.小容器中的水先沸腾B.大容器中的水先沸腾
C.大小容器中的水同时沸腾D.无法判断哪一个容器中的水先沸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9.小乐探究并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他们设计的电路如图甲所示.
(1)在连接电路的过程中,开关应该断开;
(2)在实验时他连接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闭合开关后,观察到灯L2不发光(选填“发光”或“不发光”);

(3)在图乙上只改动一根导线,使L1、L2并联,A1测干路电流,A2测灯L2的电流,开关控制所有用电器.(要求:在需要改动的导线上画“×”,用笔将改动后的导线画出).
(4)他改正错误后把电流表分别接入电路中的A、B、C处,测出各点的电流,见表:
实验次数A处的电流IA/AB处的电流IB/AC处的电流IC/A
10.100.120.22
20.220.240.46
30.260.300.56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之路电流之和;在实验中多次测量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避免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小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两种装置来探究“冰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根据数据描出了冰块的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丁.

(1)为了使试管中的冰受热均匀且便于记录各时刻的温度值,小华应选用乙装置来进行实验(选填“甲”或“乙”);
(2)某一时刻观察到温度计示数如图丙所示,此时试管中的物质呈固态;
(3)该实验应选用碎冰块(“大冰块’或“碎冰块”)来进行实验效果更好;
(4)由图象可知:加热至第15min时,物质的状态为液态.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小明与小华同学从树荫下走过时,发现地面上有许多大小、形状不同的光斑,他们意识到这是课堂上学的小孔成像,他们决定对此进行探究.他们在两块硬纸板上各打一孔,设计成图1、图2两套装置.把纸板甲放在适当位置正对太阳光,把纸板乙盖在上面移动逐步遮盖小孔,观察地上光斑.

则:图1的装置可以探究猜想A.图2的装置可以探究猜想B.(填序号)
猜想A: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大小有关
猜想B:光斑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有关
猜想C:光斑的形状与物的形状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水温,数据见下表:
(1)分析表中数据时,发现该同学有一温度数据记录是不妥的,不妥的数据是第7min的数值;
(2)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情况如图甲、乙所示,则图甲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3)实验中,小明为验证水沸腾是否需要吸热,他在水沸腾时应撤去酒精灯,观察水能否继续沸腾;
(4)根据数据,描出水沸腾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5)根据图象知道,水沸腾的特点是不断吸热,但温度不变.
时间/min012345678910
温度/℃9092949698999996999999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几个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
(1)通过对上面实验现象的分析,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发出很大的响声,但是他看到桌子几乎没有振动,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改进方法是在桌子上放一些碎纸屑.
(3)小明、小华等同学在探究出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针对这一问题,他们经过认真的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东西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东西做媒介.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小明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如图,随着向外不断抽气,结果发现手机铃声越来越小(填“大”或“小”),由此现象可以推理:猜想①(填序号)是正确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如图所示,小明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小明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使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钢尺的声音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B.(选填“A”、“B”或“C”);然后小明保持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不变,用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钢尺的声音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A(选填“A”、“B”或“C”).
A.探究响度与物体振幅的关系
B.探究音调与物体振动频率的关系
C.探究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是否有关.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