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87954  187962  187968  187972  187978  187980  187984  187990  187992  187998  188004  188008  188010  188014  188020  188022  188028  188032  188034  188038  188040  188044  188046  188048  188049  188050  188052  188053  188054  188056  188058  188062  188064  188068  188070  188074  188080  188082  188088  188092  188094  188098  188104  188110  188112  188118  188122  188124  188130  188134  188140  188148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2.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液体温度计的原理是根据液体热胀 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B.冰的温度被规定为0℃
C.沸水的温度被规定为100℃
D.体温计也可以用来测量沸水温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在施工中应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B.平静的水面上清楚地映出岸上的景物
C.看到湖水的深度比实际的要浅
D.小孔成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0.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  )
A.安(A)B.秒(s)C.赫(Hz)D.米(m)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9.小明和小杰握住两根较光滑的木棍,小华将绳子的一端系在其中一根木棍上,然后如图所示依次将绳子绕过两根木棍,小明和小杰相距一定的距离握紧木棍站稳后,小华在图A处拉绳子的另一端,用很小的力便能拉动他们.
(1)两根木棍和绳子组成的机械相当于滑轮组.
(2)该实验说明了使用滑轮组省力.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8.探究“物体的动能与势能”
(1)在探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让质量不同的铁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撞击同一木块,能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如图1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的目的是保持速度相同_,该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铁球的动能大小与质量(选填“质量”或“速度”)的关系.该实验铁球的速度是指铁球从斜面由静止滚下到水平面与木块碰撞前(选填“前”、“后”或“前、后均可”)的速度,它是通过高度(选填“高度”或“质量”)来改变的.
该实验是通过观察木块被撞后移动的距离,来判断出铁球(“铁球”或“木块”)具有的动能的大小.
②图2是高速公路的限速牌,但是不同车型的车限速却不一样,限制车速实际上是限制车的质量.
(2)探究物体的重力势能(甲、乙、丙三物体的质量关系为:m=m<m,木桩起始位置高度相同)
①比较图3中A、B两木桩扎入沙坑的深度,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质量一定时,物体的高度越大,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②若图3中B、C两木桩扎入沙坑的深度相同,能(选填“能”、“不能”)说明乙、丙的重力势能相同,你的理由是乙、丙对木桩所做的功相同.
(3)图4是上海“明珠线”某轻轨车车站的设计方案图,与站台连接的轨道有一定的坡度.请你从节能的角度分析这样设计的优点.车进站时的部分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减小因刹车消耗的机械能(动能);车出站时储存的重力势能又转化为动能,起到节能的作用.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7.盐城市区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它的单位是分贝(dB),该装置显示了噪声的响度 (音调/响度/音色).当有几辆重型汽车并排通过时,显示屏上的数据将会变大(变大/不变/变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6.某种昆虫靠翅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10秒内振动了60次,频率是6Hz,人类不能听到该频率的声音(能/不能).发生地震,有些动物比人提前感觉到,是因为地震时伴有次声波产生,医生用的“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信息.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5.如图所示,随着空气的抽出,听到的铃声逐渐变小,说明声音不能(能/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能/不能)直接对话.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4.如图甲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如图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
如图丙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3.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
(1)如图a所示,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可将杠杆左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也可将杠杆右端的平衡螺母向左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此时杠杆自身重力的力臂为零.
(2)调节平衡后,在以下实验过程中不需要(选填“需要”或“不需要”)再调节平衡螺母.如图b所示,左侧挂上钩码,在右侧用弹簧测力计(图中未画出)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为便于测量力臂,应使弹簧测力计拉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3)若操作过程中,当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达到量程仍不能使杠杆水平平衡,你认为接下来合理的操作是减少左侧钩码的数量或者左侧钩码右移.(写出一条即可)
(4)实验中测得的数据如表所示,填写好表格中漏填的数据①20和 ②1.
 测量序号 动力F1/N 动力臂l1/cm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1 2 10
(2) 2 15 1.5 20
(3) 3 5  ② 15
(5)有的同学按现有方案得出如下结论:“动力×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阻力×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这个结论与杠杆平衡条件不符,原因是实验过程中B(填字母).
A.没有改变力的大小           B.没有改变力的方向
C.没有改变力的作用点        D.实验次数较少,结论具有偶然性.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