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88300  188308  188314  188318  188324  188326  188330  188336  188338  188344  188350  188354  188356  188360  188366  188368  188374  188378  188380  188384  188386  188390  188392  188394  188395  188396  188398  188399  188400  188402  188404  188408  188410  188414  188416  188420  188426  188428  188434  188438  188440  188444  188450  188456  188458  188464  188468  188470  188476  188480  188486  188494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小芳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她按如图甲装配仪器 (图中F点是焦点,H点是2倍焦距处),此时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
(1)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2)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她应把蜡烛向上 调(填“上”、“下”);调节好蜡烛的高度后,她把蜡烛移到A点,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 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右移动(填“左”或“右”);
(3)若想从光屏这侧透过透镜看到蜡烛正立、放大的像,此时应将物体放在B点(填字母).

(4)完成实验后,某同学拿一个近视眼镜放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并调节光屏,使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如图乙所示),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那么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下列操作能使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像的是C      
A.将光屏适当远离凸透镜
B.将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适当移近凸透镜或将蜡烛适当移近凸透镜
D.同时将光屏和蜡烛适当远离凸透镜
(5)小明用9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按“F”字样镶嵌排列在白色方格板上替代蜡烛作为光源,又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成光屏,实验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丙所示.同学们对小明使用的实验装置进行如下评价,其中错误的是D
A.与烛焰相比,实验使用的光源不会晃动,光屏上所成的像比较稳定
B.光源镶嵌在白色方格板上,用同样的白色方格板做光屏,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C.零刻度线刻在光具座标尺的中央,可直接测出物距和像距
D.若凸透镜的焦距未知,则利用此实验装置不能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6)光源“F”放在15cm处,其大小如图丁(A)所示,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如果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罩住,则光屏上所成的像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小明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中所选用的器材和活动过程如图甲

(1)选择蜡烛A和B的要求是:大小相等,蜡烛经过两个反射面都会形成像完全相同;
(2)如果在图a 中蜡烛像的位置上放一张白纸板做屏幕,则白纸板上将没有(填写“有”或“没有”)蜡烛的像;
(3)在寻找蜡烛A的像的能置时,眼睛应在蜡烛A(选填“A”或“B”),这一侧观察.
移动玻璃板后面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重合,以此来确定蜡烛A成像的位置,这里所采用的研究方是等效替代法(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小成最好在较暗的环境中进行(选填“较亮”或“较暗”);
(4)在此实验中,玻璃板要求竖直放置,而小明发现汽车的挡风玻璃却不会竖直安装,其主要原因是为了D
(选填:A.造型奇特   B.减小外界噪音的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5)把蜡烛B放到A蜡烛像的位置上,将会看到图c 所示的现象.这说明:像和物大小相等.
(6)图乙是他们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他们下一步应该怎样利用和处理这张“白纸”上的信息得出实验结论:连接对应的像点和物点,判断连线是否和镜面垂直,测出像点和物点到玻璃板的距离进行比较.
(7)他们发现,旁边一组同学是将玻璃板和蜡烛放在方格纸上进行实验的.你认为选择白纸和方格纸哪种做法更好?方格纸好,说出你的理由:可以直接在纸上判断物体与像之间的位置关系.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20.某同学在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时,进行了如下实验步骤:
a.把杠杆的中点支在支架上,这时发现杠杆左端高、右端低,则应该把杠杆的平衡螺母向左(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b.把钩码挂在杠杆的两边,改变钩码的个数和位置,使杠杆恢复平衡,记下两边的钩码的重,读出两边的力臂,获得一组实验数据;
c.改变力和力臂数值,再做两次实验;
d.算出各次实验的动力乘以动力臂和阻力乘以阻力臂的数值,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1)请将步骤a补充完整;
(2)进行步骤a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
(3)步骤d得出的实验结论应该是F1l1=F2l2
(4)图甲的杠杆已调至水平平衡,在A点挂了两个相同钩码,则应在B点挂4个相同的钩码,才能使杠杆保持水平平衡;

(5)上述实验步骤c的目的是为了D;(只填代码)
A.减小摩擦对实验的影响               B.使每组数据更准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D.获取多组数据,寻找普遍规律
(6)图乙所示,把弹簧测力计挂钩固定在C点,要使杠杆水平平衡,弹簧测力计向右上方拉(拉环固定在支架上)比竖直向上拉示数要大(选填“大”或“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9.(1)如图1所示,一放在斜面上的盛水容器内,漂浮着一只小球,请作出小球所受浮力的示意图.
(2)画出图2中杠杆的动力F的力臂L.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8.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7.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潜艇的“耳目”--声呐
潜艇最大的特点是它的隐蔽性,作战时需要长时间在水下潜航,这就决定它不能浮出水面使用雷达观察,而只能依靠声呐进行探测,所以声呐在潜艇上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被称为潜艇的“耳目”.
声呐是利用水中声波对水下目标进行探测、定位和通信的电子设备,是水声学中应用广泛的一种重要装置.
声呐能够向水中发射声波,声波的频率大多在10kHz-30kHz之间,由于这种声波的频率较高,可以形成较强指向性.声
波在水中传播时,如果遇到潜艇、水雷、鱼群等目标,就会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波被声呐接收,根据声信号往返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
声呐发出声波碰到的目标如果是运动的,反射回来的声波(下称“回声”)的音调就会有所变化,它的变化规律是:如果回声的音调变高,说明目标正向声呐靠拢;如果回声的音调变低,说明目标远离声呐.
请回答以下问题:
(1)人耳能够听到声呐发出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10kHz到20kHz.
(2)①如果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发出的声波信号在10s内接收到经B潜艇反射回来的信号,且信号频率不变,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1是7500m.(设声波在海水中传播速度为1 500m/s)
②停在海水中的潜艇A继续监控潜艇B,突然接到潜艇B反射回来的声波频率是变低的,且测出潜艇B的速度是20m/s,方向始终在潜艇A、B的连线上,经一分钟后潜艇B与潜艇A的距离s2为8700m.
(3)在月球上能否用声呐技术来测量物体间的距离?为什么?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6.小凡同学在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1)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2)通过A、C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我们知道液体蒸发时要吸热,请你举一个应用蒸发吸热的事例:夏季吹风扇感觉凉快.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解答题

15.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小强用酒精灯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1)在加热过程中,会看到从烧杯底部逐渐出现一些较大的气泡,有些气泡没有上升到水面就消失了,这些气泡里有水蒸气,气泡里的水蒸气去哪里了?
液化成水回到水中(请利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
(2)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加热到第3min时,水开始沸腾,如图乙所示,沸腾时,水中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这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
(3)如图丙所示,小强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出了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象,分析图象可知沸腾前,水的温度升高(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当水温度达到99℃时开始沸腾,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变(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但仍需要吸热(选填“吸热”或“放热”).
(4)水沸腾时,杯口附近出现大量“白气”,“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填空题

14.一条光线垂直于平面镜入射时,入射角为0°,反射角为0°.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选择题

13.对于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来说,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分别是(  )
A.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B.缩小的实像,缩小的虚像
C.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D.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