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192783  192791  192797  192801  192807  192809  192813  192819  192821  192827  192833  192837  192839  192843  192849  192851  192857  192861  192863  192867  192869  192873  192875  192877  192878  192879  192881  192882  192883  192885  192887  192891  192893  192897  192899  192903  192909  192911  192917  192921  192923  192927  192933  192939  192941  192947  192951  192953  192959  192963  192969  192977  235360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近期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_____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_____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增大 增大 【解析】试题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析】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 故答案为:增大;增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填空题

为了比较甲、乙两个凸透镜焦距的大小,小明先后用这两个凸透镜做成像实验。他使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且使两个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均为20 cm。实验时发现:烛焰经凸透镜甲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缩小的像,烛焰经凸透镜乙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放大的像,由此判断:凸透镜____的焦距较大,凸透镜____折光能力更强。

甲 乙 【解析】解答:由题意知,凸透镜与光屏间的距离均为20cm,即v=20cm.烛焰经凸透镜甲折射后在光屏上所成的是一个清晰缩小的像,所以此时物距大于2f,而像距处于f和2f之间。所以f<20cm<2f,所以10cm2f,所以f<10cm.所以凸透镜甲的焦距较大,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作图题

如图所示,甲图中折射光线过光心;乙图中折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请在甲、乙两图中分别画出入射光线。

【解析】解答:甲图: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在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乙图:入射光线延长线过凹透镜右侧焦点;如下图所示: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作图题

人在水中看物体会成像在视网膜后,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变_____(选填“厚”或“薄”).潜水员戴上潜水镜实质上是在眼前加上一个空气层,如图.请根据图中已有的光路,完成光路图,画出物体A的大致位置.

:薄 光路图如图所示. 【解析】人眼的晶状体变薄,晶状体折光能力变弱时,物体才成像于视网膜后.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光从水进入空气,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完成光路图,作出A点.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简答题

为什么禁止在森林中乱扔装水的透明饮料瓶?

装水的饮料瓶好比凸透镜,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会聚的光照到干草等物上,会引起火灾。为了防止火灾发生,因此禁止在森林里乱扔饮料瓶 【解析】解答:因为瓶中进入水之后,瓶中的水形状是中间厚、边缘薄,符合凸透镜的形状特点,它能使太阳光会聚于焦点,使焦点的光最集中,温度最高;可点燃枯草、枯枝和树叶等易燃物,造成火灾。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简答题

小明和爷爷的眼镜放在一起,虽然爷爷的眼镜是老花镜,小明的眼镜是近视镜,但是两个眼镜的外形完全相同,请你帮小明用三种最简单的方法区分两个眼镜。

(1)摸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老花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2)看成像:放在报纸上,成缩小虚像的是近视镜,成放大虚像的是老花镜;(3)看对光的作用:会聚光的是老花镜,发散光的是近视镜。 【解析】解答:(1)摸形状:中间厚边缘薄的是老花镜,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2)看成像:放在报纸上,成缩小虚像的是近视镜,成放大虚像的是老花镜;(3)看对光的作用:会聚光的是老花镜,发散光的是近视镜。 ...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实验题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l)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 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焦距约是____cm。

(2)在做实验时,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清晰但不完整(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_____(填“上”或“下”)调节。

(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 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填“放大”或“缩小”)清晰的实像,应用这一原理制成了_______(举一例即可)。

(4)图中有四幅示意图,下面A、B、C、D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这位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

A.②① B.③① C. ②④ D. ③④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明暗将____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10 上 放大 投影仪 B 不变 变暗 【解析】解答:(1)凸透镜正对太阳光时,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2)光屏上承接烛焰的像偏高,要想让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当将凸透镜向下调节。或将光屏向上移动。(3)若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15cm处,此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实验题

在探究“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时,冰蓉同学选择了如下器材:蜡烛(模拟所视物)、水凸透镜(模拟人眼晶状体,并与注射器相连)、光屏(模拟人眼视网膜)、光具座等。(注:水凸透镜的凸起程度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或吸取水的多少来调节)

(1)她安装并调整好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置于透镜前某一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烛焰清晰的像;当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后,发现光屏上已无烛焰清晰的像,若要在光屏上再次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在水凸透镜前放置一块________;若撤去放置的透镜,应将光屏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水凸透镜,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2)根据上述实验,可知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凹透镜 靠近 晶状体较正常人眼更凸或变厚 【解析】试题分析:解决本题需掌握:①这里的水透镜就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形成“近视眼”,是因为冰蓉同学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使透镜更凸. ②近视眼的晶状体较厚,会聚能力较强,看远处的物体时,将像成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了使像正好呈在视网膜上,应使光线推迟会聚,使所成的像相对于晶状体后移,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即凹透镜. 【解析】 向水凸透镜内注入水...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单元检测题 题型:实验题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选用的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1)小明同学按图所示的装置放好蜡烛和凸透镜后,左右移动光屏,始终得不到烛焰完整的像,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同学作了适当调整后,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表中。

①实验序号2中所成像的性质为________(填“倒立”或“正立”)缩小的实像;实验序号3所成像为_________(填“放大” “缩小”或“等大”)倒立的实像;实验序号5的成像特点,生活中常用的___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②实验序号4中的像距为____cm。

(3)当烛焰从远处向凸透镜靠近时,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

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放在同一高度上 倒立 等大 放大镜 30 远离 【解析】解答:(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如不能得到完整的像,是因为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没有放在同一高度上,(2)①实验2,u=v=2f=20cm,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f=10cm.实...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2017-2018学年陕西省八年级人教版第一学期物理阶段综合测试卷 题型:填空题

“掩耳盗铃”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故事,从物理学角度分析盗贼所犯的错误是:既没有阻止声音的 ,又没有阻止声音的 ,只是阻止声音进入自己的耳朵。

产生 传播 (可以对换) 【解析】【解析】 (1)铃声是由于铃的振动产生,“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产生; (2)地球表面有空气,可以传播声音,“掩耳盗铃”不能阻止声音的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