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习题
 0  215231  215239  215245  215249  215255  215257  215261  215267  215269  215275  215281  215285  215287  215291  215297  215299  215305  215309  215311  215315  215317  215321  215323  215325  215326  215327  215329  215330  215331  215333  215335  215339  215341  215345  215347  215351  215357  215359  215365  215369  215371  215375  215381  215387  215389  215395  215399  215401  215407  215411  215417  215425  235360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15·常州】如图所示,在粗糙程度相同的地面上,手推木块向右压缩弹簧;释放木块,木块沿水平地面向左运动;离开弹簧后,木块运动到某一位置停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木块在弹簧恢复原状过程中,所受弹力变大

B.木块离开弹簧后,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变大

C.木块离开弹簧后能继续运动,是因为它有惯性

D.弹簧恢复原状过程中,弹性势能变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测量液体密度的仪器叫做密度计.将其插入被测液体中,待静止后直接读取液面处的刻度值(如图)即为被测液体的密度.密度计上的刻度从上到下逐渐减小还是逐渐增大?说出你的理由.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华喜欢听mp3机中的音乐,他在欣赏音乐时,耳机中的乐曲声是由耳机膜片____产生的。有一次小华不小心把一边耳机的线扯断了,而另一边耳机仍有声音,根据此现象可以判断两边耳机是 的。(选填串联并联)。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实验小组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中应沿竖直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使钩码上升.
(2)通过表中数据可分析出第2次实验是用(选填“甲”或“乙”)图所示装置做的实验.
(3)小组同学再用第1次实验中使用的装置做第3次试验,表中第3次试验中空缺的数据应分别为:绳移动的距离S=m,机械效率η=

实验次数

1

2

3

钩码重G/N

4

4

6

钩码上升高度h/m

0.1

0.1

0.1

绳子拉力F/N

1.8

1.6

2.4

绳端移动距离s/m

0.3

0.4

机械效率η

74.1%

62.5%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2016·苏州卷】如图所示,木块置于小车上,在水平拉力F作用下,小车和木块一起以速度v沿水平地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以下三组力属于平衡力的是

①地面对小车的支持力与木块对小车的压力

②小车对木块的摩擦力与木块受到的水平拉力

③地面对小车的摩擦力与木块对小车的摩擦力

A.仅① B.②① C.仅② D.①②③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实验器材使用正确的是

A.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闭合状态

B. 电流表应与被测用电器并联使用

C. 电压表应与被测用电器并联使用

D. 伏安法测电阻实验时,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处于最大阻值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性物体有力的作用

B. 用铁屑可以判断磁场方向

C. 导体周围存在磁场

D. 电磁波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B.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C.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作负电荷

D.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的眼球相于一架照相机,看到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_______的实像。眼睛近视的人可以通过戴_______透镜制成的眼镜进行矫正。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人类的眼睛好像一架相机,通过调节晶状体的凹凸程度可以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在视网膜上成清晰的像.眼睛调节的两个极限点叫做远点和近点,正常人眼睛的远点在无限远,近点大约是10厘米处,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25厘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根据上文,你认为正常人眼睛的观察范围是( )

A. 0到10厘米 B. 10到25厘米

C. 25厘米到极远处 D. 10厘米到极远处

查看答案和解析>>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