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下列有关“电”和“安全用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电路两端有电压,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
B.使用试电笔时,接触笔尾金属体,会发生触电事故
C.只有正电荷定向移动时才会形成电流
D.丝绸和玻璃棒摩擦时,玻璃棒失去了电子,而丝绸得到了电子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B.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C.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D.沥青在熔化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它们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C.人听到的声音大小只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D.手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主要目的是改变响度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居民楼的楼道里,夜间楼道灯一直亮着会造成浪费.科研人员用“光敏”材料制成“光控开关”,它能在天黑时自动闭合,天亮时自动断开;利用“声敏”材料制成“声控开关”.它能在有人走动发出声音时闭合,无人走动时自动断开.请将如图的“光控开关”、“声控开关”、灯泡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正确连入电路,设计出只有在夜间且有声音时灯才亮的楼道灯自动控制电路,同时安装一个不受开关控制的三孔插座.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电烙铁与连接它的导线是串联,通过它们的__________相同,而电格铁的电阻比导线的大,所以相同时间内,电烙铁产生的热量比导线____________(选填“多”或“少”),所以电烙铁温度很高,而导线却不热。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某同学用自制的水透镜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向水透镜里注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小;当从水透镜里抽水时,水透镜的焦距将变大.
(1)如图所示,一束平行于主光轴射向水透镜,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光斑,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_____cm,实验前,应调节烛焰、水透镜和光屏三者中心在_____;
(2)该同学移动蜡烛,水透镜和光屏至如图所示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利用此成像特点可制成_____(选填“照相机”或“投影仪”);若仅将蜡烛与光屏位置对调,则在光屏上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清晰的像;
(3)在如图所示实验场景下,该同学把自己的眼镜给水透镜“戴上”(如图所示),当从水透镜中抽出适量的水后,他发现烛焰的像再次变得清晰,由此判断该同学戴的是_____眼镜(选填“近视”或“远视”).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某人拉一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设人对小车的拉力方向水平,大小为F;车重为G,地对车的支持力为N,车受到的阻力为f,车对地面的压力为Q,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Q与N
B.Q与f
C.G与N
D.Q与F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时,小芳同学把蜡烛N与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后,再移去蜡烛N,在蜡烛N的原来的位置上放一光屏,光屏上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M的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经过三次实验,记录的像A'、B'、C'与物A、B、C对应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为了得到更多的实验结论,接下来小明应该进行的操作是:(a)_______,(b)_______;
(6)实验过程中,如果在桌面上无论怎样移动蜡烛N,都无法与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下列不符合安全用电要求的是( )
A.使用测电笔时,手要接触金属笔尾
B.冰箱的金属外壳要接地
C.保险丝经常熔断,应该用更粗的保险经替换
D.发生触电事故时,应立即切断电源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