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电流表A1、A2和A3的示数分别为1.2A,0.8A和0.3A;那么通过L1的电流强度为 A,L2中的电流强度为 A,L3中的电流强度为 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同学们为敬老院的老人买了一辆电动轮椅,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操纵杆可以同时控制S1和S2两个开关,就是能使S1、S2同时接1或2。向前推操纵杆时轮椅前进且能调速,向后拉操纵杆时轮椅以恒定速度后退.已知蓄电池电压为24V,定值电阻R2为20Ω,R1为滑动变阻器.下列对电路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S1接触点1,S2接触点2时,轮椅前进
B. S1和S2都接触点1时,轮椅后退
C. 轮椅后退时电路中的电流小于1.2A
D. 轮椅后退时电路中的电流为1.2A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甲、乙两个办公室为了互相传呼方便,在两个办公室各装了一个电铃,要使两个办公室的任何一方按开关都能使对方的电铃发声,正确的电路图是(图中的虚线表示房间的墙壁)
A.
B.
C.
D.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压为9V不变,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100Ω,电流在0.1A~0.4A之间时电子元件均能正常工作.若通过此电子元件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电子元件工作时,电阻保持不变
B. 电子元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3.6W
C. 当P在中点时,电子元件与滑动变阻器的电压之比为1:1
D. 为使电子元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应控制在12.5Ω~70Ω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1、S2 , 电压表示数为10V,电流表示数为1A,断开S2后,电压表示数变为2V,则R2的电阻和电源电压分别是
A. 10Ω、15V
B. 40Ω、10V
C. 40Ω、15V
D. 10Ω、10V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在图(a)、(b)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相等且保持不变。只闭合电键S1,三个电流表中仍有两个示数相同。同时闭合电路S1、S2,三个电流表中仍有两个示数相同。正确的判断是( )
A. 只闭合电键S1,示数相同的是电流表A1和A3
B. 同时闭合电键S1、S2,示数相同的是电流表A2和A3
C. R1的阻值最大
D. R3的阻值最小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小欣通过学习知道盐水容易导电。他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电路,将A、B两个金属夹接触时,闭合开关灯泡发光;又将少许盐放入装有适量水的烧杯中,并将C、D两个完全相同的石墨棒放置在烧杯中,如图乙所示。然后将A、B两个金属夹分别夹在C、D两处时,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
(1)请你猜想灯泡不发光的原因是________。
(2)写出验证猜想是否正确的方法___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央视《是真的吗?》节目中,主持人做了“电池+口香糖锡纸=取火工具”的实验:取口香糖锡纸,剪成条状,将锡纸条带锡面的一端接在电池的正极,另一端接在电池的负极,很快发现纸条中间处开始冒烟,起火苗,如图所示.这是因为锡纸是 (选填“导体”或“绝缘体”) ,将它的两端直接接入电池正负极,就会造成 ,迅速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温度达到锡纸的燃点而使之燃烧,锡纸中间剪成凹形,是为了增大此处的 (选填“电流”或“电阻”),使实验更易成功.
查看答案和解析>>
科目: 来源: 题型:
【题目】阅读《探索微观世界》回答问题.
探索微观世界
世上万物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组成的,科学家们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是从电子的发现开始的.
1897 年,英国科学家汤姆孙通过阴极射线实验找到一种比氢原子还要小得多的带负电的粒子,推断这种带负电的微小粒子是组成各种物质的原子中的一种粒子,人们后来把它叫作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自古以来认为的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质观,开启了人类探索原子世界的大门,汤姆孙也因此获得了1906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汤姆孙发现电子,在客观上是由于高真空技术的发展,在主观上与他敢于突破传统观念、勇于承认原子的可分性有重大关系.人们从电子发现的历史认识到:发现的最大困难之一,在于摆脱一些传统观念.
电子带负电,而原子是不显电性的,因此那另外一些物质一定带有正电荷.那么,原子中带正电荷的那些物质是怎样的呢?在汤姆孙发现电子之后,对于原子中正、负电荷如何分布的问题,科学界出现了许多见解,其中比较引人注意的是汤姆孙本人提出的一种原子模型.他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原子内,而电子则嵌在其中,这就是著名的“枣糕模型”.1909年卢瑟福和他的学生用α粒子轰击金箔时观察到了散射现象,但用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无法解释,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认为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运动.
1919 年,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发现了带正电的质子.1932 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发现了不带电的中子.由此确定了原子核就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那么质子、中子这些粒子是否也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呢?1964 年,美国物理学家盖尔曼提出了夸克模型,认为质子、中子等是由夸克组成的.夸克是否还可以再分?科学家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研究并没有停止.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原子到夸克,各种微观粒子按照空间尺度从大到小排列为原子、原子核、________、夸克.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 (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
A. 科学家们研究微观世界通常是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一种模型的猜想,收集证据证实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
B. 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核可再分,电子所带负电荷数与质子所带正电荷数相等,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C.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实验基础是α粒子散射实验
D. 汤姆孙发现质子,从而揭示了原子是可再分的
(3)请根据文中对汤姆逊“枣糕模型”的描述,画出该原子模型的示意图.
(_____)
查看答案和解析>>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